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7页 |
第一篇 薛伯寿教授学术思想访谈录 | 第17-39页 |
第一部分 薛伯寿教授谈治疗外感热病 | 第17-18页 |
第二部分 薛伯寿教授谈治疗妇儿、内伤疑难杂症 | 第18-25页 |
1 调气血、重升降--薛师谈调畅气血升清降浊辨治内伤疑难杂症 | 第18-21页 |
·黄芪赤风汤调畅气血 | 第18-19页 |
·活用升降散,着眼于调理气机升降 | 第19页 |
·对妇科疾病的诊治以调理气血和补肝肾为主 | 第19-20页 |
·倡和合-内伤疾病倡用和法以调畅气血 | 第20-21页 |
2 薛师谈儿科诊治特点 | 第21-23页 |
·护阳气,重兼症--儿科诊治要保护阳气,重视变症和兼症 | 第21-22页 |
·调肠胃--儿科要通畅肠胃气机,常应用四逆散合止嗽散治疗小儿咳嗽 | 第22-23页 |
3 怡情志、调脾胃、重食补--薛伯寿教授谈老年人诊治特点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 薛伯寿教授选方用药经验介绍 | 第25-39页 |
1 用药轻灵,疗效显著 | 第25-26页 |
2 善用经方 | 第26-27页 |
3 不拘一格用时方 | 第27-29页 |
4 喜用柴胡剂和和法 | 第29-30页 |
5 讲究配伍,喜用药联药对 | 第30页 |
6 善用麻黄及其类方 | 第30-33页 |
7 桂枝汤类方的灵活应用 | 第33-34页 |
8 关于肾病的用方选药 | 第34-35页 |
9 妙用左金丸 | 第35-36页 |
10 重视应用姜枣葱---食疗与药疗相结合 | 第36-39页 |
第二篇 升降散的历史渊源、作用及薛老的传承推广作用 | 第39-49页 |
第一部分 升降散的历史渊源 | 第39-42页 |
1 明万历龚廷贤《万病回春》的“内府仙方” | 第39页 |
2 《东医宝鉴》的“僵黄丸” | 第39页 |
3 明代张鹤腾《伤暑全书》的太极丸 | 第39-40页 |
4 清代的《二分晰义》记载的赔赈散 | 第40-41页 |
5 清代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的升降散 | 第41页 |
6 蒲老和薛老的大力倡导和实践,使古方升降散名重后世 | 第41-42页 |
第二部分 薛伯寿教授传承推广升降散 | 第42-44页 |
第三部分 升降散的功用、主治、组方分析 | 第44-49页 |
1 古人的论述 | 第44-46页 |
2 现代医家蒲辅周的论述 | 第46页 |
3 升降散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分析 | 第46-48页 |
4 升降散在现代临床的运用 | 第48-49页 |
第三篇 升降散的现代临床应用及其机制探讨 | 第49-93页 |
第一部分 升降散的现代临床应用 | 第49-83页 |
1 升降散在外感热病方面的现代应用 | 第50-60页 |
2 升降散在内伤疾病方面的现代应用 | 第60-71页 |
3 升降散在皮肤科疾病方面的现代应用 | 第71-75页 |
4 升降散在耳鼻喉科疾病方面的现代应用 | 第75-77页 |
5 升降散在儿科疾病方面的现代应用 | 第77-82页 |
6 升降散在其它疾病方面的现代应用 | 第82-83页 |
第二部分 升降散的现代药理机制探讨 | 第83-92页 |
1 升降散组成的单味药理研究 | 第83页 |
2 升降散复方的药效学研究 | 第83-89页 |
·抗炎作用 | 第83-84页 |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84页 |
·抗病毒作用研究 | 第84-85页 |
·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 第85-87页 |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 第87-88页 |
·对肾脏的影响 | 第88页 |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 第88页 |
·退热机制的研究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第三部分 升降散的现代应用总结 | 第92-93页 |
第四篇 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的临床研究 | 第93-120页 |
第一部分 应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薛老应用升降散经验 | 第93-11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3-100页 |
·研究对象 | 第93-94页 |
·研究方法 | 第94-96页 |
·数据分析挖掘方法 | 第96-100页 |
·与专家深入访谈的定性研究 | 第100页 |
·临床经验及学术思想的总结 | 第100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100页 |
2 研究结果 | 第100-111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总病例数及诊次 | 第100-101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主要中医疾病 | 第101-102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主要西医疾病 | 第102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所抓主症 | 第102-103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治疗的常见中医证候 | 第103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对应的主要治法 | 第103-104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时主要配伍方剂名称 | 第104-106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时用药配伍 | 第106-108页 |
·薛伯寿教授运用升降散及加减用药剂量 | 第108-109页 |
·升降散药物组成或加减与发热的频度分析 | 第109页 |
·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二部分 薛伯寿教授应用升降散经验总结 | 第111-119页 |
1 薛老应用升降散的要点 | 第111-112页 |
·应用升降散,要在火热郁闭,以之开窗散热 | 第111-112页 |
·活用升降散,着眼于调理气机升降 | 第112页 |
·升降散调畅气血,凉血散瘀 | 第112页 |
·升降散祛风解毒 | 第112页 |
·升降散具有补益脏腑作用 | 第112页 |
·升降散具有镇静安神作用 | 第112页 |
2 薛老应用升降散的用药特点 | 第112页 |
3 升降散的使用原则 | 第112-113页 |
4 在外感温热病疫毒方面运用升降散 | 第113-114页 |
5 升降散在内伤杂病方面的运用 | 第114页 |
6 病例举例 | 第114-119页 |
·升降散合凉膈散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 第114页 |
·升降散合银翘散治疗猩红热 | 第114-115页 |
·升降散合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 | 第115页 |
·升降散合小柴胡汤治疗顽固性发热 | 第115-116页 |
·升降散合普济消毒饮治疗痄腮 | 第116页 |
·升降散合茵陈蒿汤治疗急黄 | 第116-117页 |
·升降散加味治疗艾滋病 | 第117页 |
·升降散合温胆汤加减治疗心悸 | 第117-118页 |
·升降散合甘草泻心汤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 | 第118-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0页 |
第五篇 应用导师重升降学术思想和升降散治疗慢性肾衰竭的近期疗效观察和部分前后对比研究 | 第120-138页 |
1 一般资料 | 第120-122页 |
·病例来源 | 第120页 |
·病例选择 | 第120-122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22-125页 |
·试验设计 | 第122-123页 |
·病例构成 | 第123页 |
·治疗方法 | 第123页 |
·观测指标 | 第123-125页 |
3 治疗结果 | 第125-131页 |
·疗效总结 | 第125-130页 |
·不良反应分析 | 第130-131页 |
4 讨论 | 第131-138页 |
·气虚、血瘀、湿浊为慢性肾衰三大病机特点 | 第131-133页 |
·升清降浊治疗肾功能衰竭的理论依据 | 第133-135页 |
·益气活血、升清降浊法的治则确立及组方分析 | 第135-138页 |
第六篇 研究总结---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38-142页 |
致谢 | 第142-144页 |
个人简历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