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4页 |
一、 选题旨趣 | 第9页 |
二、 研究现状述评 | 第9-12页 |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2-13页 |
四、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与发展 | 第14-22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14-17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技术基础 | 第14-15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和发展的社会政治背景 | 第15-16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文化背景 | 第16-17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 | 第17-22页 |
(一) 萌芽:早期思想中的自然哲学观 | 第17-18页 |
(二) 形成: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共产党宣言》 | 第18-19页 |
(三) 成熟:《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与《反杜林论》等 | 第19-20页 |
(四) 丰富发展:列宁斯大林的贡献 | 第20-22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主要内容 | 第22-36页 |
一、 科技本质观 | 第22-25页 |
(一)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 第22-23页 |
(二) 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是辩证统一体 | 第23-24页 |
(三) 社会主义才是“科学的堡垒和苗圃” | 第24-25页 |
二、 科技价值观 | 第25-29页 |
(一) 科技进步敲响了形而上学的丧钟 | 第25-26页 |
(二) 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 第26-27页 |
(三) 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 第27-29页 |
三、 科技创新观 | 第29-32页 |
(一) 科技创新是引起市民社会全面变革的革命力量 | 第29-30页 |
(二) 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是致使工人失业的罪魁祸首 | 第30-31页 |
(三) 科技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和创新教育 | 第31-32页 |
四、 科技异化观 | 第32-36页 |
(一) “科学对于劳动来说,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 | 第32-33页 |
(二) 工具理性的膨胀,价值理性的萎缩 | 第33-34页 |
(三) 建立共产主义制度是最终克服科技异化的“必然环节”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 第36-49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36-38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36-37页 |
(二) 思想基础 | 第37-38页 |
(三) 实践基础 | 第38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历史进程 | 第38-41页 |
(一) 中共成立到遵义会议:第一次飞跃的开端 | 第38-39页 |
(二) 遵义会议到新中国成立:第一次飞跃的实现 | 第39-40页 |
(三) 建国以后:第一次飞跃的继续发展及其曲折 | 第40-41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 第41-49页 |
(一) 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 第42-43页 |
(二) 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 | 第43-45页 |
(三) 学外国织帽子的方法,要织中国的帽子 | 第45-47页 |
(四) 走群众路线,发展科学技术 | 第47-49页 |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 | 第49-63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社会历史条件 | 第49-51页 |
(一) 时代背景 | 第49-50页 |
(二) 历史基础 | 第50页 |
(三) 实践基础 | 第50-51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历史进程 | 第51-54页 |
(一) 奠基:邓小平理论中的科技观 | 第51-52页 |
(二) 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科技观 | 第52-53页 |
(三) 升华:科学发展观中的科技观 | 第53-54页 |
三、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 第54-63页 |
(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第55-56页 |
(二) 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 第56-58页 |
(三)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 第58-60页 |
(四) 科技进步应该与环境及人的发展相协调 | 第60-63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基本经验与重要意义 | 第63-71页 |
一、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基本经验 | 第63-66页 |
二、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 第66-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