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9页 |
一、 研究现状与文献 | 第9-12页 |
二、 选题的勘定与意义 | 第12-14页 |
三、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 第14-19页 |
第一章 可描绘的“圣像”:基督形象的确立 | 第19-37页 |
第一节 早期基督形象:将天《圣经》话语转化为图像 | 第19-25页 |
第二节 由“偶像”到“圣像”:借用异教神祗形象的基督 | 第25-30页 |
第三节 基督“圣像”的神学立场:“道成肉身”和“三位一体” | 第30-37页 |
第二章 拜占庭时期的“圣像毁坏”运动对基督形象的影响 | 第37-93页 |
第一节 拜占庭早期的基督形象 | 第37-45页 |
一、 拜占庭早期基督形象的主要特征 | 第37-41页 |
二、 基督形象的早期毁坏与神学争议 | 第41-45页 |
第二节 基督形象和拜占庭皇帝形象的冲突 | 第45-54页 |
一、 形象的冲突 | 第45-50页 |
二、 权力的冲突 | 第50-54页 |
第三节 拜占庭的“圣像毁坏” | 第54-64页 |
一、 基督“圣像”的毁坏 | 第54-58页 |
二、 保留的十字架 | 第58-64页 |
第四节 “圣像毁坏”之后的基督形象 | 第64-79页 |
一、 基督“圣容”标准像 | 第64-69页 |
二、 被“崇敬”的基督形象 | 第69-73页 |
三、 基督“圣像”的新形式 | 第73-79页 |
第五节 对文艺复兴时期基督形象的影响 | 第79-93页 |
一、 背景 | 第79-81页 |
二、 基督标准“圣容”的延续 | 第81-85页 |
三、 人性化的基督形象 | 第85-88页 |
四、 象征性的基督形象 | 第88-93页 |
第三章 宗教改革时期的“圣像毁坏”运动对基督形象的影响 | 第93-138页 |
第一节 宗教改革中的基督形象 | 第93-101页 |
一、 基督形象与《圣经》文本 | 第93-97页 |
二、 被革命毁坏的基督形象 | 第97-101页 |
第二节 基督形象的替代 | 第101-117页 |
一、 “饼和酒”的基督形象 | 第101-104页 |
二、 基督形象的“圣餐”礼拜 | 第104-108页 |
三、 基督形象的“文本图像” | 第108-117页 |
第三节 基督形象的新风格 | 第117-128页 |
一、 世俗的基督形象 | 第117-121页 |
二、 苦难的基督形象 | 第121-124页 |
三、 巴洛克风格的基督形象 | 第124-128页 |
第四节 持续的影响 | 第128-138页 |
一、 超现实主义的基督形象 | 第128-134页 |
二、 作为文化遗产的基督形象 | 第134-138页 |
结论 | 第138-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45页 |
附表 1、拜占庭“圣像毀坏”运动一览表 | 第145-147页 |
附表 2、七次基督教大公会议 | 第147-148页 |
图录 | 第148-154页 |
作者简介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