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背景 | 第8-9页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水平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9-10页 |
·国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第10页 |
·论文研究对象的确立及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1页 |
·论文研究对象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目的 | 第11-12页 |
·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和框架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关中传统民居聚落概况 | 第14-19页 |
·关中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系统及其研究 | 第14-16页 |
·关中传统聚落的概况 | 第14-16页 |
·关中的自然条件与区划历史变迁 | 第14-15页 |
·关中的人口组成与文化渊源 | 第15-16页 |
·关中传统聚落民居特点 | 第16页 |
·传统村落公共空间系统构成与研究 | 第16-18页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灵泉村空间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19-32页 |
·灵泉村空间发展的调研报告 | 第19-24页 |
·灵泉村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渊源 | 第19-20页 |
·灵泉村的发展变迁过程概述 | 第20-24页 |
·灵泉村空间的发展状况 | 第24-31页 |
·民居形式的发展 | 第25-26页 |
·安全系统的构成 | 第26-27页 |
·道路系统的完善──“三横两纵” | 第27-28页 |
·公共建筑的布局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4 村落公共空间构成自上而下的主导因素 | 第32-49页 |
·自上而下的外部影响因素 | 第32-34页 |
·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 第32页 |
·风水理论的影响 | 第32页 |
·宗族意识的影响 | 第32-33页 |
·传统习俗与行为习惯的影响 | 第33页 |
·儒家思维方式的影响 | 第33-34页 |
·村落公共空间整体形态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 第34-36页 |
·自然地理气候条件对村落整体形态的影响 | 第34页 |
·风水理念对村落整体形态的决定意义 | 第34-36页 |
·“择居”──村落的选址 | 第35页 |
·村落整体形态的修正 | 第35-36页 |
·村落内部结构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 第36-39页 |
·宗族观念的兴起 | 第36-37页 |
·宗族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第36-37页 |
·宗法制度的基本内容 | 第37页 |
·宗族观念对村落空间的影响 | 第37-39页 |
·宗族观念影响下的理想化的村落结构模式 | 第37页 |
·灵泉村的结构布局 | 第37-39页 |
·村落公共空间宅居邻里层面上的主导因素 | 第39-43页 |
·人的空间行为的分类 | 第39-41页 |
·行为习俗对宅居邻里空间的影响 | 第41-43页 |
·“门”的意义──行为、心理的依托 | 第41页 |
·巷道与交叉口的布局 | 第41-43页 |
·村落居住单元公共空间层面的主导因素 | 第43-48页 |
·风水理念对住宅整体的影响 | 第44-47页 |
·住宅的基址选择 | 第44-45页 |
·住宅与周边环境的关系 | 第45页 |
·住宅的门向 | 第45-47页 |
·住宅布局的基本形式 | 第47页 |
·宗法观念对住宅内部空间结构的影响 | 第47-48页 |
·基本单元里的轴线和秩序 | 第47-48页 |
·多进院落的“内外有别” | 第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村落公共空间发展自下而上的自组织过程 | 第49-86页 |
·自下而上的村落公共空间发展 | 第49-53页 |
·灵泉村建筑发展历史分析 | 第49页 |
·建筑是各种影响因素的物化 | 第49页 |
·从建筑开始研究 | 第49-53页 |
·村落构成的元素 | 第49-51页 |
·村落构成的层次转化 | 第51-53页 |
·从建筑单元到组团形态 | 第53-76页 |
·最基本建筑单元──四合院 | 第53-55页 |
·四合院建筑实例解析 | 第55-70页 |
·基本建筑单元到建筑街坊组团 | 第70-71页 |
·灵泉村的民居内部单元组合的几种方式 | 第70页 |
·住宅建筑的朝向 | 第70-71页 |
·村落街坊组团形态实例解析 | 第71-76页 |
·平面形态解析──住宅如何形成街坊 | 第71-72页 |
·剖面──空间的界限研究 | 第72-76页 |
·从建筑到村落公共空间界面 | 第76-81页 |
·建筑界面的基本构成 | 第77-79页 |
·建筑到沿街界面的形成 | 第79-80页 |
·建筑到村落边界的形成 | 第80-81页 |
·从建筑到村落公共空间结点 | 第81-83页 |
·村口空间的形成 | 第81-82页 |
·广场的形成 | 第82页 |
·道路交叉口 | 第82-83页 |
·从建筑到村落公共空间整体形态 | 第83-84页 |
·因建筑模式而促成的几何网络 | 第83页 |
·无序自由形式的有机整合 | 第83-84页 |
·灵泉村网络的连通性 | 第83-84页 |
·灵泉村空间网络演化特征 | 第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6 灵泉村公共空间感知系统研究 | 第86-94页 |
·村落公共空间感知 | 第86-90页 |
·灵泉村的空间感知主体 | 第86-87页 |
·灵泉村特殊的空间识别体系 | 第87-88页 |
·灵泉村独特的空间感与空间构成 | 第88-90页 |
·街道空间 | 第88-89页 |
·节点空间 | 第89页 |
·标志物 | 第89-90页 |
·灵泉村村落空间的价值研究 | 第90-93页 |
·关中民居聚落的杰作 | 第90-92页 |
·村落布局与自然环境的有机契合 | 第90-91页 |
·山水环境与人工建筑的完美统一 | 第91-92页 |
·“村─庙─寨”三位一体的空间模式 | 第92页 |
·关中传统民居建筑的典范 | 第92页 |
·关中传统社会文化研究的鲜活载体 | 第92-93页 |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7 结语 | 第94-96页 |
(1)原型的建立与存在是确立和维持结构形态和秩序的关键 | 第94页 |
(2)丰富的空间层次与人们行为活动的互动 | 第94-95页 |
(3)传统村落空间是人格空间与神格空间的和谐统一 | 第95页 |
(4)独特的空间识别体系是居住环境归属性的重要标志。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图表目录 | 第99-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