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当代法律的民族性--以减损规则和死刑存废为例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言 | 第10-12页 |
一、法律的民族性概说 | 第12-19页 |
(一) 民族性是法律的固有性质 | 第12-13页 |
(二) 历史法学派介绍 | 第13-17页 |
1.历史法学的产生背景 | 第13-15页 |
2.历史法学的主要观点 | 第15-16页 |
3.历史法学的影响和评价 | 第16-17页 |
(三) 历史法学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17-19页 |
二、我国减损规则的民族性 | 第19-27页 |
(一) 减损规则概述 | 第19-20页 |
(二) 我国法律关于减损规则的规定 | 第20-21页 |
(三) 我国的减损规则与历史哲学 | 第21-24页 |
1.儒家思想 | 第21-22页 |
2.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法律制度的影响 | 第22-24页 |
3.我国对于减损和违约的观点 | 第24页 |
(四) 我国减损规则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五) 结论 | 第26-27页 |
三、从死刑制度的存废看我国法律的民族性 | 第27-47页 |
(一) 死刑概说 | 第27-29页 |
1.死刑的概念 | 第27页 |
2.死刑的特征 | 第27-28页 |
3.死刑的历史起源 | 第28-29页 |
(二) 中国现行法律关于死刑的规定 | 第29-30页 |
(三) 中国死刑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0-39页 |
1.中国死刑的创制 | 第31-34页 |
2.隋唐以后对行刑方式的限制与反弹 | 第34-36页 |
3.清末修律对死刑的改革 | 第36-37页 |
4.新中国建立后97年前的死刑制度 | 第37-39页 |
(四) 西方国家死刑制度的演变和现状 | 第39-44页 |
1.西方奴隶社会的死刑 | 第39-40页 |
2.欧洲中世纪的死刑 | 第40-42页 |
3.西方国家近现代死刑制度的变革 | 第42-44页 |
(五) 我国死刑难以废除的文化基础 | 第44-47页 |
四、结语:我国法律的民族性与法律移植 | 第47-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