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绿——当代中国环保运动考察报告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35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4-25页 |
一.社会运动研究 | 第14-16页 |
二.西方环境主义研究 | 第16-22页 |
(一) 深绿 | 第16-17页 |
(二) 浅绿 | 第17-18页 |
(三) 美国环境主义发展阶段 | 第18-20页 |
(四) 欧洲和日本的环境主义 | 第20-22页 |
三.当代中国环保运动研究 | 第22-24页 |
(一) 原因 | 第22页 |
(二) 动力 | 第22-23页 |
(三) 阶段与结构 | 第23-24页 |
(四) 基本特征 | 第24页 |
四. 简要评论 | 第24-25页 |
第三节 理论框架、基本概念和章节安排 | 第25-30页 |
一.理论框架 | 第25-29页 |
(一) 控制-服从与控制-依赖 | 第26-28页 |
(二) 控制-依赖的套结 | 第28-29页 |
二. 基本概念 | 第29-30页 |
三.章节安排 | 第3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30-33页 |
一. 方法论探讨 | 第30-32页 |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和研究过程 | 第32页 |
三.引用的主要文献资料之说明 | 第32-33页 |
第五节 创新之处 | 第33-35页 |
第二章 红色政治的绿色轨迹 | 第35-56页 |
第一节 赶超战略与环境问题 | 第35-39页 |
一.改革以前 | 第35-36页 |
二.改革以来 | 第36-38页 |
三.控制-依赖的“生态遮蔽” | 第38-39页 |
第二节 环境保护运动的四个时期 | 第39-55页 |
一.红色起源 | 第40-44页 |
(一) 爱国卫生运动 | 第40-43页 |
(二) 治理“三废” | 第43-44页 |
二.大转折 | 第44-48页 |
(一) 从斯德哥尔摩出发 | 第44-45页 |
(二) 从动员到管制 | 第45-48页 |
三.绿色突围 | 第48-52页 |
(一) 环境外交 | 第48-51页 |
(二) 世纪承诺 | 第51-52页 |
四.绿色政治 | 第52-55页 |
(一) 背景 | 第52-53页 |
(二) 内涵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行政分权与政治集权 | 第56-76页 |
第一节 行政分权 | 第56-60页 |
一.地方保护 | 第56-57页 |
二.部门利益 | 第57-59页 |
三.执行走样 | 第59页 |
四.环保腐败 | 第59-60页 |
第二节 政治集权 | 第60-71页 |
一.环保法规 | 第60-62页 |
(一) 内容 | 第60-61页 |
(二) 制定过程 | 第61-62页 |
二.环保财政 | 第62-65页 |
三.环保产业 | 第65-67页 |
四.公众参与 | 第67-71页 |
(一) 信息 | 第67-68页 |
(二) 《环境影响评价法》 | 第68-70页 |
(三) 环境诉讼 | 第70-71页 |
第三节 政府环保社会网分析 | 第71-75页 |
一.行政系统 | 第72页 |
二.政府系统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四章 环境信访与环境纠纷 | 第76-91页 |
第一节 环境信访 | 第76-85页 |
一.环境信访的历史阶段 | 第77-79页 |
二.环境信访量相关分析 | 第79-83页 |
三.越级信访的逻辑 | 第83-85页 |
第二节 环境纠纷 | 第85-90页 |
一.改革之前 | 第85-86页 |
二.改革以来 | 第86-89页 |
三.污染三角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五章 精英、媒体与 NGO | 第91-111页 |
第一节 精英 | 第91-96页 |
一.马寅初与毛泽东的争论 | 第91-95页 |
(一) 契合的时机 | 第92页 |
(二) 契合的目的 | 第92-93页 |
(三) 契合的方式 | 第93-95页 |
二.从“砍树劳模”到“栽树英雄” | 第95-96页 |
第二节 媒体 | 第96-100页 |
一.依赖性排名 | 第96-97页 |
二.宣传力度排名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环保NGO | 第100-110页 |
一.发展概况 | 第100-103页 |
二. 官办环保NGO | 第103-105页 |
三. 民间环保NGO | 第105-108页 |
四. 自治与腐败 | 第108-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六章 各类企业与污染标签 | 第111-122页 |
第一节 国有企业 | 第111-113页 |
第二节 乡镇企业 | 第113-118页 |
一.从“希望所在”到“异军突起” | 第113-115页 |
二.“关、停、并、转、迁” | 第115-116页 |
三.罪魁祸首? | 第116-118页 |
(一) 污染的原因 | 第116-117页 |
(二) 污染的程度 | 第117-118页 |
四.污染标签 | 第118页 |
第三节 跨国企业 | 第118-121页 |
一.污染天堂? | 第118-119页 |
二.调查与比较 | 第119-120页 |
三.入乡随俗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第七章 三峡,三门峡 | 第122-136页 |
第一节 政府与知识分子 | 第122-128页 |
一.政府 | 第122-126页 |
二.知识分子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政府与民众 | 第128-134页 |
一.软控制与硬控制 | 第128-130页 |
二.主动依赖与被动依赖 | 第130-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36-141页 |
一.总结 | 第136-137页 |
二.展望 | 第137-141页 |
参考文献 | 第141-152页 |
中文部分 | 第141-145页 |
英文部分 | 第145-148页 |
电子部分 | 第148-152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作的项目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