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第1章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发展现状与评价 | 第11-17页 |
|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发展和现状划分 | 第11-13页 |
|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及评论主体的发展回顾 | 第11-12页 |
|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现状划分 | 第12-13页 |
|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评价 | 第13-17页 |
| ·与其它媒体中的新闻评论主体进行比较 | 第13-14页 |
| ·与西方电视新闻评论主体进行比较 | 第14-15页 |
| ·与港台电视新闻评论主体进行比较 | 第15-17页 |
| 第2章 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立体审视 | 第17-30页 |
| ·对电视专题类评论中评论主体即记者的立体审视,以《焦点访谈》为例,这类 | 第17-22页 |
| ·记者作为评论主体的优势 | 第18-20页 |
| ·记者作为评论主体的争议 | 第20-22页 |
| ·对电视主持人评论节目中评论主体即主持人的立体审视,以《第七日》、读报节目为例,这类节目对新闻事件做摘要式评论 | 第22-25页 |
| ·主持人作为评论主体的优势 | 第22-24页 |
| ·主持人在评论中出现的不足 | 第24-25页 |
| ·对电视新闻谈话类节目中评论主体即评论员的立体审视,以《国际观察》为例,这类节目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即主持人对评论员、主持人对嘉宾 | 第25-30页 |
| ·评论员作为评论主体的优势 | 第26-28页 |
| ·评论员作为评论主体在节目中出现的问题 | 第28-30页 |
| 第3章 对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30-36页 |
| ·评论主体要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阅历,培养杂家的风范以提高评论的深度 | 第30-31页 |
| ·电视新闻评论要求评论主体具备平民意识,采用平民视角 | 第31页 |
| ·要掌握平衡性原则 | 第31-32页 |
| ·把握好感情因素和理性因素 | 第32-34页 |
| ·发挥个性,设置议程,引起受众的心理共鸣 | 第34-36页 |
| 第4章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未来展望 | 第36-40页 |
| ·网民成为评论主体,电视新闻评论主体如何应对挑战 | 第36-38页 |
| ·网络评论及其评论主体的立体审视 | 第36-37页 |
| ·与网络新闻评论主体相比较,发挥电视评论主体的优势 | 第37-38页 |
|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主体的发展趋势 | 第38-40页 |
| ·专职电视新闻评论员会不断涌现,以更具有专业素质的姿态引领我国的电视新闻评论 | 第39页 |
| ·普通受众将会更广泛的参与评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也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 | 第39-40页 |
| 结论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