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课题背景 | 第13页 |
·复合地基的定义、分类和作用 | 第13-15页 |
·复合地基的发展和研究现状 | 第15-23页 |
·试验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理论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复合地基承载力和沉降计算方法 | 第23-29页 |
·基本概念 | 第24-25页 |
·承载力计算方法 | 第25-27页 |
·沉降计算方法 | 第27-29页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29-31页 |
第2章 水泥土材料的非线性应力-应变关系模型 | 第31-51页 |
·引言 | 第31页 |
·试验资料汇总 | 第31-33页 |
·水泥土应力―应变关系数学模型 | 第33-49页 |
·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拟合 | 第34页 |
·关系线的参数确定 | 第34-39页 |
·模量的表达式 | 第39页 |
·曲线拟合结果 | 第39-41页 |
·模型参数讨论 | 第41-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3章 复合地基数值模拟分析 | 第51-75页 |
·引言 | 第51页 |
·复合地基体系分析模型 | 第51-53页 |
·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概述 | 第53页 |
·八结点等参单元刚度分析 | 第53-57页 |
·形函数 | 第54-55页 |
·几何方程 | 第55-56页 |
·本构关系 | 第56页 |
·单元刚度矩阵 | 第56-57页 |
·材料的力学非线性的考虑 | 第57-60页 |
·土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 第57-60页 |
·桩体材料的非线性弹性模型 | 第60页 |
·八结点接触面单元刚度分析 | 第60-63页 |
·形函数 | 第61-62页 |
·几何方程 | 第62页 |
·本构关系 | 第62-63页 |
·单元刚度矩阵 | 第63页 |
·接触面的力学非线性的考虑 | 第63-64页 |
·整体刚度矩阵和等效结点荷载列阵 | 第64-65页 |
·整体刚度矩阵 | 第64页 |
·等效结点荷载列阵 | 第64-65页 |
·中点增量法 | 第65-66页 |
·增量割线法 | 第66-68页 |
·主应力的求解 | 第68-71页 |
·复合地基三维有限元程序流程 | 第7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4章 水泥土单桩复合地基的承载与变形特性 | 第75-105页 |
·引言 | 第75页 |
·水泥土桩与桩周土体系的模拟及分析方法适用性的验证 | 第75-79页 |
·工程实例概况及现场测试资料 | 第75-77页 |
·工程实例的模拟分析 | 第77页 |
·分析结果及对比 | 第77-79页 |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性能模拟分析 | 第79-100页 |
·分析情况组合 | 第80页 |
·分析参数 | 第80-83页 |
·载荷板的荷载-沉降(p-s )曲线的一般特征及承载力 | 第83-88页 |
·桩端荷载-沉降曲线 | 第88-90页 |
·水泥土桩轴向力的分布和桩侧阻力的发挥 | 第90-96页 |
·桩周土单元应力及桩土应力比 | 第96-99页 |
·桩身压缩变形 | 第99-100页 |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破坏机制及确定承载力方法的建议 | 第100-103页 |
·水泥土桩复合地基破坏机制 | 第100-101页 |
·确定承载力方法的建议 | 第101页 |
·对建议方法的讨论 | 第101-103页 |
·本章小结 | 第103-105页 |
结论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6-118页 |
致谢 | 第118-119页 |
个人简历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