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导言 | 第5-8页 |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思想渊源 | 第8-17页 |
(一) 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工与交换理论 | 第8-10页 |
(二)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功利主义的交往观 | 第10-12页 |
(三)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性交往思想 | 第12-17页 |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历史考察 | 第17-33页 |
(一)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萌发 | 第17-19页 |
(二)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初创 | 第19-23页 |
(三)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确立 | 第23-28页 |
(四)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深化 | 第28-33页 |
三、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丰富意蕴 | 第33-48页 |
(一) 交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 | 第33-35页 |
(二) 交往是社会有机系统的粘合剂 | 第35-37页 |
(三) 交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机制 | 第37-39页 |
(四) 交往是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推进器 | 第39-44页 |
(五) 交往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现实条件 | 第44-48页 |
四、 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时代价值 | 第48-68页 |
(一) 交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建构 | 第48-51页 |
(二) 交往理论与全球化的当代发展 | 第51-57页 |
(三) 交往理论与中国的“两个开放” | 第57-68页 |
五、 回应与对话:马克思、哈贝马斯交往理论之比较研究 | 第68-74页 |
(一)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歧异 | 第68-71页 |
(二)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借鉴意义 | 第71-74页 |
结束语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后记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