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军国民教育(1868—1945)
绪论: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框架 | 第1-24页 |
一、 研究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右翼分子复活军国主义的企图 | 第10-12页 |
本课题的理论意义 | 第12页 |
二、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 第12-17页 |
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3-15页 |
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5-17页 |
三、 本课题的内容结构分析及主要概念的界定 | 第17-24页 |
内容结构分析 | 第17-18页 |
主要概念界定 | 第18页 |
(军国主义) | 第18-20页 |
(国家主义) | 第20-21页 |
(军国民教育) | 第21-24页 |
第一章 天皇制与军国民教育 | 第24-51页 |
第一节 古代的天皇与天皇制 | 第24-28页 |
神话与肇国史 | 第24-26页 |
天皇的谱系与史实 | 第26-28页 |
第二节 近代天皇制的滥觞 | 第28-32页 |
北畠亲房的神国论 | 第29-30页 |
本居宣长的神道论 | 第30-32页 |
第三节 明治维新与近代天皇制 | 第32-40页 |
封建制的崩溃 | 第33-35页 |
“攘夷”与“尊王” | 第35-37页 |
“太政官制”与近代天皇制的建立 | 第37-39页 |
《大教宣布诏书》与宣教史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天皇制与军国民教育 | 第40-51页 |
文明开化与“德育论战” | 第40-44页 |
帝国宪法 | 第44-45页 |
教育敕语 | 第45-47页 |
法西斯分子的天皇论 | 第47-49页 |
结语 | 第49-51页 |
第二章 武士道的近代化与军国民教育 | 第51-63页 |
第一节 武士道的嬗变 | 第51-56页 |
武士道的形成 | 第51-53页 |
武士道德目 | 第53-56页 |
第二节 武士道的近代化 | 第56-63页 |
近代军队的建立与《军人敕谕》 | 第56-58页 |
天皇与军部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3页 |
第三章 国家主义与军国民教育 | 第63-78页 |
第一节 “被仰出书”与学制的变革 | 第64-68页 |
《学制》及其“被仰出书” | 第64-66页 |
《教育令》及教育政策的改变 | 第66-68页 |
第二节 森有礼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 | 第68-72页 |
明六社与森有礼的抱负 | 第68-70页 |
森有礼的国家主义教育政策 | 第70-72页 |
第三节 国家主义与军国民教育 | 第72-78页 |
国粹主义的国民教育观 | 第72-74页 |
教育的军国主义化 | 第74-76页 |
结语 | 第76-78页 |
第四章 帝国主义与军国民教育 | 第78-116页 |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与军国民教育 | 第79-87页 |
征韩论与脱亚论 | 第80-83页 |
甲午战争与国民意识的变化 | 第83-85页 |
军国美谈与“御真影” | 第85-87页 |
第二节 日俄战争与军国民教育 | 第87-89页 |
第三节 军国主义与殖民地教育 | 第89-91页 |
第四节 大正时期的社会动荡 | 第91-99页 |
大正时期社会的动荡 | 第92-95页 |
中日关系与军国主义的发展 | 第95-99页 |
第五节 帝国主义时代的军国民教育 | 第99-116页 |
战后的教育改革 | 第99-106页 |
教育的反动化 | 第106-113页 |
结语 | 第113-116页 |
第五章 法西斯时代的军国民教育 | 第116-151页 |
第一节 法西斯运动与军国民教育 | 第117-128页 |
法西斯运动的兴起 | 第118-120页 |
法西斯主义理论的实践 | 第120-123页 |
法西斯国家的形成 | 第123-126页 |
教育走向全面反动 | 第126-128页 |
第二节 国家总动员运动与军国民教育 | 第128-134页 |
总体战思想 | 第128-130页 |
国家总动员体制下的军国民教育 | 第130-134页 |
第三节 国民学校的军国民教育 | 第134-151页 |
“大东亚共荣圈” | 第134-135页 |
“国民炼成教育” | 第135-138页 |
国民学校的军国民教育 | 第138-149页 |
结语 | 第149-151页 |
结束语 | 第151-157页 |
附录 | 第157-190页 |
附一: 大事年表 | 第157-182页 |
附二: 主要参考书目 | 第182-1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