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绪论 | 第7-16页 |
1 杭白菊有效成分 | 第7-8页 |
2 杭白菊生物活性研究现状 | 第8-9页 |
3 三种植物化学素的生理功能概述 | 第9-14页 |
3.1 黄酮类化合物 | 第9-12页 |
3.1.1 黄酮类化合物抗氧化、抗衰老特性及机理 | 第9-10页 |
3.1.2 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 第10-12页 |
3.2 植物多糖 | 第12-13页 |
3.3 萜类 | 第13-14页 |
4 植物化学素的应用前景 | 第14-15页 |
5 本文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15-16页 |
第一节 不同品种杭白菊酚类物质含量和清除自由基活性比较 | 第16-22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16-18页 |
1.1.1 试样与处理 | 第16-17页 |
1.1.2 试剂与仪器 | 第17页 |
1.1.3 酚类物质含量测定 | 第17页 |
1.1.4 清除自由基活性测定 | 第17-18页 |
1.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1.2.1 菊花中的酚类物质含量 | 第18-20页 |
1.2.2 不同品种菊花清除O_2~-和OH的活性 | 第20页 |
1.3 讨论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杭白菊根茎叶有效成分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2-27页 |
2.1 杭白菊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正交试验 | 第22-25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22页 |
2.1.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5页 |
2.2 杭白菊花及根茎叶有效成分的中试规模提取试验 | 第25页 |
2.2.1 原料与处理 | 第25页 |
2.2.2 提取工艺 | 第25页 |
2.2.3 试验结果 | 第25页 |
2.3 提取物全样分析 | 第25-27页 |
2.3.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2.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第三节 杭白菊提取物中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生物活性测定 | 第27-34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3.1.1 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27-29页 |
3.1.2 萃取物的鉴定 | 第29页 |
3.1.3 杭白菊生物活性成分的比色法测定 | 第29-30页 |
3.1.4 清除自由基活性测定 | 第3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4页 |
3.2.1 萃取物得率 | 第30-31页 |
3.2.2 多糖和萜类鉴定结果 | 第31页 |
3.2.3 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第31-32页 |
3.2.4 清除自由基的生物活性 | 第32-34页 |
第四节 杭白菊根茎叶提取物的安全性评价 | 第34-4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4.1.1 急性毒性试验 | 第34-35页 |
4.1.2 致畸试验 | 第35-36页 |
4.1.3 亚急性毒性试验 | 第36-37页 |
4.2 结果与讨论 | 第37-43页 |
4.2.1 急性毒性试验 | 第37页 |
4.2.2 致畸试验 | 第37-40页 |
4.2.3 亚急性毒性试验 | 第40-43页 |
4.3 本节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节 杭白菊提取物在生物杀虫剂和饲料添加剂中的应用研究 | 第44-55页 |
5.1 对农业昆虫的杀虫活性 | 第44-51页 |
5.1.1 引言 | 第44-45页 |
5.1.2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5.1.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1页 |
5.2 饲喂杭白菊提取物对商品鳖生长的研究 | 第51-54页 |
5.2.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5.2.2 结果与讨论 | 第52-54页 |
5.3 本节小结 | 第54-55页 |
5.3.1 杭白菊叶提取物对农业害虫毒杀活性 | 第54页 |
5.3.2 杭白菊提取物对桃蚜的TDM模型 | 第54页 |
5.3.3 杭白菊根茎叶提取物对稚鳖生长的影响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英文摘要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