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引言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16-23页 |
一、传统经络理论中与穴位脑功能相关的阐释 | 第16-17页 |
1 经脉循行中与脑相关的部分 | 第16-17页 |
2 与脑功能相关的经络理论 | 第17页 |
二、现代医学对穴脑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1 电生理研究 | 第18页 |
2 功能影像学研究 | 第18-23页 |
第二章 基于功能性磁共振的穴脑相关影像学的系统评价 | 第23-34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23页 |
二、资料与方法 | 第23-26页 |
1 纳入标准 | 第23-24页 |
2 剔除标准 | 第24页 |
3 检索策略 | 第24-25页 |
4 质量控制 | 第25-26页 |
5 统计分析 | 第26页 |
三、研究结果 | 第26-30页 |
1 文献的一般研究情况 | 第26-28页 |
2 纳入文献 | 第28页 |
3 针刺不同穴位对脑区特异性效应的影响 | 第28-29页 |
4 针刺穴位对不同脑区激活效应的比较 | 第29-30页 |
四、讨论 | 第30-34页 |
1 对脑功能影像学研究结果应用Meta分析的可行性及意义 | 第30-31页 |
2 不同影像学研究文献合并的异质性问题 | 第31-32页 |
3 基于fMRI技术的针刺效应相关脑区的系统评价 | 第32页 |
4 目前针刺效应的影像学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针刺大鼠外关穴对不同脑区CREB及磷酸化CREB表达的影响 | 第34-58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34-41页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34页 |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34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4-41页 |
二、结果 | 第41-51页 |
1 针刺对CREB阳性细胞表达的分析 | 第41-45页 |
2 针刺对p-CREB阳性细胞表达的分析 | 第45-48页 |
3 基于CREB表达的不同脑区p-CREB的协方差分析 | 第48-50页 |
4 不同脑区p-CREB在不同时间点表达变化的轮廓分析 | 第50-51页 |
三、讨论 | 第51-58页 |
1 从功能影像学到分子生物学的针刺穴位效应研究 | 第52-53页 |
2 CREB的磷酸化与针刺效应 | 第53-54页 |
3 外关穴针刺效应脑区的CREB表达特点 | 第54-55页 |
4 不同脑区p-CREB的时间变化规律 | 第55-56页 |
5 轮廓分析与功能连接 | 第56-58页 |
第四章 针刺大鼠外关穴对小脑信号转导通路的基因表达研究 | 第58-87页 |
一、材料与方法 | 第58-64页 |
1 实验动物及分组 | 第58页 |
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58-59页 |
3 实验方法 | 第59-64页 |
二、结果 | 第64-82页 |
1 组织RNA提取、纯化质量检测结果 | 第64-65页 |
2 基因芯片检测结果 | 第65-67页 |
3 全因素基因表达聚类分析图 | 第67-68页 |
4 各组间基因表达的两两比较 | 第68-72页 |
5 对各基因所属不同信号转导通路的聚类分析 | 第72-82页 |
三、讨论 | 第82-87页 |
1 本研究采用的功能基因芯片技术 | 第82-83页 |
2 针刺外关穴与非穴对大鼠小脑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 | 第83-84页 |
3 Survival信号转导通路 | 第84-85页 |
4 wnt通路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90页 |
1 研究结论 | 第87-88页 |
2 创新之处 | 第88页 |
3 不足之处 | 第88页 |
4 展望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8页 |
附录 | 第98-111页 |
附录一 | 第98-100页 |
附录二 | 第100-104页 |
附录三 | 第104-109页 |
附录四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