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19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第13-14页 |
·产业集群是世界经济及各国经济发展中主要的经济组织形态和途径 | 第13页 |
·产业集群是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主要的组织形式和手段 | 第13页 |
·在世界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更需要对产业集群加以严格界定 | 第13-14页 |
·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是生态型产业集群 | 第14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化 | 第14-16页 |
·进程评价与效果评价 | 第16-17页 |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7页 |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的理论综述 | 第19-38页 |
·产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及其发展方向 | 第19-22页 |
·内生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演化过程 | 第19-21页 |
·外生型产业集群成长的演化过程 | 第21-22页 |
·产业集群研究的代表性理论 | 第22-28页 |
·国外关于产业集群研究 | 第22-25页 |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 | 第25-28页 |
·产业集群的分类 | 第28-30页 |
·国外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 第28页 |
·国内产业集群分类研究 | 第28-30页 |
·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理论的研究 | 第30-37页 |
·产业集群绩效的影响因素 | 第30-32页 |
·产业集群绩效评价的方法与技术路径 | 第32-34页 |
·对于评价方法的分析 | 第34-35页 |
·评价方法的综合使用 | 第35-37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及对本文的启示 | 第37-38页 |
第3章 产业集群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 第38-56页 |
·产业发展规律与路径 | 第38-47页 |
·产业发展规律与路径 | 第38-39页 |
·产业集群发展阶段与特征 | 第39-47页 |
·产业集群的形成动因与运作机理 | 第47-50页 |
·基于发展模式的形成动因与运作机理 | 第47-48页 |
·基于群体特征模式的形成动因与运作机理 | 第48-50页 |
·产业集群发展及其评价的现状分析 | 第50-56页 |
·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50-55页 |
·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现状的评价 | 第55-56页 |
第4章 产业集群化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56-70页 |
·产业集群化评价目标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56-58页 |
·产业集群化评价目标 | 第56页 |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56-58页 |
·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及相关度分析 | 第58-60页 |
·产业集群化影响因素分析 | 第58-60页 |
·关键要素相关度分析 | 第60页 |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60-66页 |
·产业集群总体指标 | 第61页 |
·产业集群的地方性治理指标 | 第61-63页 |
·产业集群的价值链指标 | 第63-66页 |
·权重和标准的确定 | 第66-70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6-67页 |
·指标标准的确定 | 第67-70页 |
第5章 产业集群化评价 | 第70-89页 |
·产业集群化进程评价 | 第70-71页 |
·产业集群化进程综合评价 | 第71-77页 |
·评价方法概述 | 第71-74页 |
·评价流程 | 第74-75页 |
·产业集群化进程的综合判定 | 第75页 |
·产业集群化进程模糊综合评价法 | 第75-77页 |
·产业集群化的有效性评价 | 第77-89页 |
·产业集群化有效性评价方法 | 第78-80页 |
·评价流程 | 第80-81页 |
·效果评价的标准 | 第81-83页 |
·产业集群化有效性数据包络评价法 | 第83-89页 |
第6章 例证分析 | 第89-117页 |
·评价的集群概述 | 第89-91页 |
·沈阳铁西新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 第89页 |
·大连市瓦房店轴承产业集群 | 第89-90页 |
·大连双D港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 第90页 |
·沈北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 第90-91页 |
·产业集群化进程评价实例分析 | 第91-93页 |
·产业集群化进程模糊综合评价法实例分析 | 第93-113页 |
·产业集群化有效性数据包络评价法实例分析 | 第113-11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17-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27页 |
附录 | 第127-141页 |
致谢 | 第141-14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和科研、获奖情况 | 第142-143页 |
作者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