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1 绪论 | 第12-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之处 | 第16-19页 |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6-17页 |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创新和整体思路 | 第17-19页 |
2 电价监管相关理论综述 | 第19-31页 |
·电力监管及电价监管的经济学基础 | 第19-24页 |
·自然垄断与管制经济学 | 第19-21页 |
·管制经济学的发展与创新 | 第21-23页 |
·电力监管及电价监管的需求 | 第23-24页 |
·激励性管制理论 | 第24-26页 |
·电价监管理论 | 第26-30页 |
·传统的价格监管 | 第26页 |
·激励性价格监管 | 第26-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 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的构建基础 | 第31-40页 |
·两个典型的电价监管模型及其分析与评价 | 第31-32页 |
·投资回报率(ROR)模型 | 第31页 |
·价格上限监管(RPI-X)模型 | 第31页 |
·对ROR 模型和RPI-X 模型的分析及评价 | 第31-32页 |
·国外发电侧电价监管的发展和现状 | 第32-34页 |
·我国发电侧电价监管的现状及分析 | 第34-35页 |
·我国电力市场的特点及电价监管模型构建的原则 | 第35-36页 |
·我国的电力产业、电力市场处于吸收投资的阶段 | 第35页 |
·我国的电力企业效率低下,需要提高 | 第35-36页 |
·发电侧电价监管模型构建的目标和原则 | 第36页 |
·标尺竞争理论及其对我国电价监管的启示 | 第36-38页 |
·标尺竞争理论 | 第36-37页 |
·标尺竞争理在电价监管中的应用 | 第37页 |
·标尺竞争理论对我国电价监管的启示 | 第37-38页 |
·成本的重新划分 | 第38-39页 |
·成本的重新划分 | 第38页 |
·从成本重新划分角度对ROR 和RPI-X 模型的再分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4 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研究 | 第40-58页 |
·中国发电侧激励性电价监管模型的构建 | 第40-42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40-41页 |
·模型的定性分析 | 第41-42页 |
·μ值的确定和模型的作用机制 | 第42-49页 |
·电量-电价曲线 | 第42-43页 |
·电量-电价曲线的预测 | 第43-47页 |
·μ的确定和模型的作用机制 | 第47-49页 |
·标尺尺度k 的确定 | 第49-52页 |
·数据包络分析(DEA)概述 | 第49-50页 |
·发电企业相对效率的计算——标尺尺度k 的确定 | 第50-51页 |
·棘轮效应及全标尺竞争 | 第51-52页 |
·模型的定量分析 | 第52-57页 |
·企业效率高低与企业最高限价的关系 | 第52-53页 |
·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 第53-54页 |
·参数μ对行业平均价格、行业平均收益的影响 | 第54-55页 |
·对效率的激励 | 第55页 |
·对投资的激励 | 第55-57页 |
·模型定量分析结论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实证分析 | 第58-67页 |
·算例模拟 | 第58-59页 |
·实证分析 | 第59-65页 |
·模型对信息不对称的克服 | 第59-60页 |
·参数μ对行业平均价格和行业收益率的影响 | 第60-62页 |
·参数μ对企业平均价格和收益率的影响 | 第62-63页 |
·模型对投资的激励和调控 | 第63-64页 |
·模型对效率的激励 | 第64-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6 结论和展望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6页 |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3-74页 |
B. 上市发电企业相对效率评价数据 | 第74-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