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电影的叙事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4页 |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贾樟柯电影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8页 |
·贾樟柯电影作品概况 | 第12-13页 |
·国外影人对贾樟柯电影的评论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对贾樟柯电影的评论综述 | 第15-18页 |
·相关理论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本文研究方法与目的 | 第21-24页 |
第2章 “故乡三部曲”时期作品叙事研究 | 第24-48页 |
·“故乡三部曲”的叙事意义结构分析 | 第25-34页 |
·《小武》的情节与叙事文本意义结构 | 第28-29页 |
·《站台》的情节与叙事文本意义结构 | 第29-32页 |
·《任逍遥》的情节与叙事文本意义结构 | 第32-34页 |
·情节淡化与无指向结局的叙事设计 | 第34-38页 |
·情节的淡化 | 第34-36页 |
·无指向的结局 | 第36-38页 |
·时间意识与具象空间的结合 | 第38-44页 |
·时间意识 | 第38-40页 |
·空间选取与构建 | 第40-41页 |
·通过符号赋予空间以时间 | 第41-44页 |
·渴望走出故乡的主人公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3章 走出故乡时期的作品叙事研究 | 第48-79页 |
·《世界》的叙事分析 | 第48-65页 |
·《世界》的放射性板块叙事 | 第48-50页 |
·客观化的叙事视角 | 第50-51页 |
·小人物的尊严与情感 | 第51-54页 |
·隐喻的应用 | 第54-55页 |
·时空的失真 | 第55-59页 |
·对现代大都市的间离——贾樟柯的身份叙事 | 第59-65页 |
·《三峡好人》的叙事分析 | 第65-77页 |
·《三峡好人》故事线索 | 第65页 |
·平行叙事和板块结构 | 第65-68页 |
·人物:沉默的一群 | 第68-69页 |
·静物式时空 | 第69-71页 |
·外来者的限制视角 | 第71-72页 |
·封闭性结局 | 第72-73页 |
·超现实场面的运用 | 第73-74页 |
·主题的多元性阐释 | 第74-77页 |
·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贾樟柯电影叙事美学风格与内涵 | 第79-93页 |
·贾樟柯的不断创新与探索 | 第79-84页 |
·选题视野的扩大 | 第79-81页 |
·叙事结构的复杂化 | 第81-83页 |
·电影美学创新上的高度自觉 | 第83-84页 |
·贾樟柯电影叙事的恒定特质 | 第84-91页 |
·纪实的电影风格 | 第84-86页 |
·对记录真实的坚持——始终平行于小人物的叙述视角 | 第86-88页 |
·写实主义中不可忽视的叙述元素“声音” | 第88-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第5章 结语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02页 |
个人简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