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导论 | 第8-11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9页 |
| 三、本文框架结构 | 第9-11页 |
| 第一部分 经济圈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分析 | 第11-22页 |
| 一、经济圈理论综述 | 第11-15页 |
| (一) 经济圈的概念 | 第11-12页 |
| (二) 经济圈的主要特征 | 第12-13页 |
| (三) 经济圈基础理论 | 第13-15页 |
| 二、经济圈形成与发展的核心问题 | 第15-16页 |
| (一) 经济圈形成与发展的源泉 | 第15页 |
| (二) 经济圈的发展模式是什么 | 第15页 |
| (三) 经济圈如何实现区域经济整合 | 第15-16页 |
| 三、经济圈形成原因 | 第16-18页 |
| (一) 综合环境 | 第16-17页 |
| (二) 市场体系 | 第17页 |
| (三) 制度保障 | 第17-18页 |
| 四、经济圈成长动力 | 第18-22页 |
| (一) 合理的经济体结构 | 第18-19页 |
| (二) 一体化的交通通讯网络 | 第19页 |
| (三) 产业集群与产业升级 | 第19-20页 |
| (四) 区域竞争合作 | 第20-22页 |
| 第二部分 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实证分析 | 第22-31页 |
| 一、环鄱阳湖经济圈的建设背景 | 第22-23页 |
| (一) 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成功实践的相关背景分析 | 第22页 |
| (二)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 | 第22页 |
| (三) "入世"过渡期的结束 | 第22-23页 |
| 二、环鄱阳湖经济圈概况 | 第23页 |
| 三、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的基本条件 | 第23-25页 |
| (一) 规模特点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又相互联系紧密的城市群 | 第23-24页 |
| (二) 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基础 | 第24-25页 |
| (三) 日渐发达的交通体系 | 第25页 |
| 四、环鄱阳湖经济圈建设的SWOT分析 | 第25-31页 |
| (一) 优势分析(Strength) | 第26-27页 |
| (二) 劣势分析(Weakness) | 第27-28页 |
| (三) 机遇(Opportunities) | 第28-29页 |
| (四) 挑战(Threats) | 第29-31页 |
| 第三部分 环鄱阳湖经济圈发展实证研究 | 第31-38页 |
| 一、环鄱阳湖经济圈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 第31-32页 |
| (一) 国民经济形成了快速增长的势头 | 第31页 |
| (二) 初步形成开放型经济的新格局 | 第31页 |
| (三) 以工业为主导,有效兼顾农业发展 | 第31-32页 |
| 二、环鄱阳湖经济圈的经济结构分析 | 第32-38页 |
| (一) 环鄱阳湖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分析及建议 | 第32-35页 |
| (二) 外贸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 (三) 其他经济结构变动分析 | 第36-38页 |
| 第四部分 基于环鄱阳湖经济圈经济增长实证分析的经济发展思路 | 第38-46页 |
| 一、环鄱阳湖经济圈经济结构调整思路 | 第38-41页 |
| (一) 整合现有区域资产,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 第38页 |
| (二)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品形象 | 第38-39页 |
| (三) 提高外贸依存度,促进对外贸易发展 | 第39-40页 |
| (四)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数量、规模 | 第40页 |
| (五) 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特色化、产业化 | 第40页 |
| (六)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 第40-41页 |
| 二、环鄱阳湖经济圈增长极建设与构想 | 第41-46页 |
| (一) 构建原则 | 第42页 |
| (二) 增长极构建 | 第42-46页 |
| 第五部分 环鄱阳湖经济圈的宏观经济发展水平趋势预测 | 第46-54页 |
| 一、建立模型的前提条件 | 第46-47页 |
| 二、国内生产总值模型 | 第47-49页 |
| (一) 建立回归方程 | 第47-49页 |
| (二) 预测分析 | 第49页 |
| 三、三大产业产值预测 | 第49-52页 |
| (一) 第一产业产值模型 | 第49-50页 |
| (二) 第二产业产值模型 | 第50-51页 |
| (三) 第三产业产值模型 | 第51-52页 |
| 四、预测结果检验与分析 | 第52-54页 |
| (一) 相关预测结果检验 | 第52-53页 |
| (二) 误差原因分析 | 第53-54页 |
| 结论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