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3-26页 |
1 生物入侵 | 第13-20页 |
·外来种的入侵途径 | 第13-14页 |
·外来种扩散的过程 | 第14-15页 |
·外来种入侵的机理 | 第15-17页 |
·外来入侵种的危害 | 第17-19页 |
·外来入侵种的预防和控制 | 第19-20页 |
2 紫茎泽兰的研究现状 | 第20-24页 |
·紫茎泽兰分布与传播 | 第20-22页 |
·紫茎泽兰危害 | 第22页 |
·紫茎泽兰防控 | 第22-24页 |
3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4-26页 |
第2章 紫茎泽兰生殖生长期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26-33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研究地点概况 | 第26页 |
·植株叶片样品采集 | 第26-27页 |
·分析方法 | 第27页 |
·数据处理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进程 | 第27页 |
·紫茎泽兰生殖生长期叶片矿质营养元素的动态变化规律 | 第27-29页 |
·紫茎泽兰生殖生长期叶片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间的相关分析 | 第29-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紫茎泽兰在生殖生长期对矿质营养元素的吸收累积状况 | 第31页 |
·紫茎泽兰生殖生长期叶片矿质营养元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31-33页 |
第3章 紫茎泽兰次生代谢物质-黄酮含量及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分析 | 第33-4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3-35页 |
·研究地点概况 | 第33-34页 |
·实验样品采集 | 第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35页 |
·数据处理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紫茎泽兰不同生长发育期不同器官总黄酮含量的比较 | 第35-37页 |
·不同生境紫茎泽兰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叶片总黄酮含量比较 | 第37-40页 |
3 讨论 | 第40-42页 |
·紫茎泽兰次生代谢物质-黄酮在不同器官的积累状况 | 第40页 |
·紫茎泽兰次生代谢物质-黄酮的代谢特征 | 第40-41页 |
·紫茎泽兰次生代谢物质-黄酮与土壤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第41-42页 |
第4章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酸碱度的影响 | 第42-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2-43页 |
·研究地点概况 | 第42-43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43页 |
·分析方法 | 第43页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7页 |
·未入侵撂荒地生境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 | 第43-44页 |
·已入侵撂荒地生境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 | 第44-45页 |
·其他微生境间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 | 第45-47页 |
3 讨论 | 第47-50页 |
·未入侵撂荒地生境土壤pH值全年的变化 | 第47页 |
·已入侵撂荒地生境与未入侵撂荒地生境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47-48页 |
·紫茎泽兰已入侵的不同微生境间土壤pH值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48-50页 |
第5章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50-6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50-51页 |
·研究地点概况 | 第50页 |
·土壤样品采集 | 第50页 |
·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数据处理 | 第5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1-59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速效N的影响 | 第51-58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速效P的影响 | 第58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速效K的影响 | 第58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可交换性Ca的影响 | 第58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可交换性Mg的影响 | 第58-59页 |
·紫茎泽兰入侵对土壤活性Al的影响 | 第59页 |
3 讨论 | 第59-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1.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2.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附录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