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土石山区优势灌草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
| 英文缩写词列表 | 第1-3页 |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5页 |
| ·植物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动态 | 第8-11页 |
| ·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8-9页 |
| ·光合生理生态学研究热点与前沿 | 第9-11页 |
| ·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 | 第11-13页 |
| ·光辐射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1-12页 |
| ·CO_2 浓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2-13页 |
| ·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13页 |
| ·本项研究的重点及意义 | 第13-15页 |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 ·研究区自然概况 | 第15-17页 |
| ·地理位置 | 第15-16页 |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 ·气候条件 | 第16-17页 |
| ·土壤类型 | 第17页 |
| ·研究材料 | 第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 第三章 阳坡荆条灌草群落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 第19-44页 |
| ·阳坡植被光合特征日变化 | 第19-34页 |
| ·环境因子日变化 | 第19-20页 |
| ·光合参数日变化 | 第20-23页 |
| ·光合速率与环境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23-34页 |
| ·环境因子变化对阳坡植被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34-39页 |
| ·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机制 | 第34-36页 |
| ·光合作用对温度与CO_2 浓度的响应机制 | 第36-39页 |
| ·阳坡植被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 | 第39-40页 |
| ·阳坡灌草群落植被结构的演替趋势分析 | 第40-41页 |
| ·小结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阴坡胡枝子灌草群落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 | 第44-63页 |
| ·阴坡植被光合特征日变化 | 第44-49页 |
| ·环境因子变化特征 | 第44页 |
| ·光合参数日变化 | 第44-46页 |
| ·光合速率与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 第46-49页 |
| ·环境因子变化对阴坡植被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9-52页 |
| ·光合作用对光照强度的响应机制 | 第49-51页 |
| ·光合作用对温度与CO_2 浓度的响应机制 | 第51-52页 |
| ·阴坡植被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特性 | 第52-59页 |
| ·荧光动力学曲线 | 第52-54页 |
| ·淬灭分析 | 第54-55页 |
| ·荧光光曲线 | 第55-57页 |
| ·荧光ACI 曲线 | 第57-59页 |
| ·阴坡坡灌草群落植被结构的演替趋势分析 | 第59-60页 |
| ·小结 | 第60-63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63-67页 |
| ·主要结论及意义 | 第63-65页 |
| ·讨论 | 第65-66页 |
| ·创新点 | 第66-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2页 |
| 附录一:图目录 | 第72-73页 |
| 附录二:表目录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导师简介 | 第75-76页 |
| 论文指导教师简介 | 第76-77页 |
| 作者简介 | 第77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