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引言 | 第15-53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9页 |
二、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评价 | 第19-28页 |
(一) 国内关于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距的研究 | 第19-22页 |
(二)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 | 第22-27页 |
(三) 国内研究现状评价 | 第27-28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8-38页 |
(一) “城”、“乡”的界定 | 第28-29页 |
(二) 公共物品概念的规范思考 | 第29-34页 |
(三)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概念的界定 | 第34-38页 |
四、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渊源 | 第38-46页 |
(一) 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城乡关系和城乡融合的基本理论 | 第38-42页 |
(二) 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 第42-45页 |
(三) 科学发展观中的统筹城乡发展思想 | 第45-46页 |
五、研究方案 | 第46-51页 |
(一)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46-47页 |
(二) 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技术路线及可行性分析 | 第47-51页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51-53页 |
(一) 研究的创新 | 第51页 |
(二) 研究的不足 | 第51-53页 |
第一章 中国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形成的历史渊源 | 第53-77页 |
一、我国长期内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二元化的主要表现 | 第53-57页 |
(一) 供给主体的二元性 | 第54-55页 |
(二) 筹资机制的二元性 | 第55-56页 |
(三) 供给水平的二元性 | 第56-57页 |
二、我国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格局的产生 | 第57-62页 |
(一) 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是我国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格局形成的政策背景 | 第57-58页 |
(二) 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城乡非均衡发展战略下的制度安排 | 第58-61页 |
(三) 城乡分割户籍制度的确立及中国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格局的形成 | 第61-62页 |
三、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形成的根源 | 第62-77页 |
(一) 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奠定了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体系的基础 | 第62-67页 |
(二) 财政支出的城市偏向制约了有限财政资金对农村公共物品的投入 | 第67-69页 |
(三) 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共物品供给分工体制不合理 | 第69-72页 |
(四)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 | 第72-74页 |
(五) 公共物品供给中农民政治权益的缺失 | 第74-77页 |
第二章 中国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及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77-100页 |
一、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 | 第77-80页 |
(一)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设置的目的 | 第77页 |
(二) 构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77-78页 |
(三) 衡量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的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 第78-80页 |
二、中国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城乡差异状况实证分析 | 第80-95页 |
(一) 城乡义务教育供给差异 | 第80-86页 |
(二) 城乡公共医疗卫生供给差异 | 第86-88页 |
(三) 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差异 | 第88-90页 |
(四) 城乡社会保障供给差异 | 第90-93页 |
(五) 城乡公共基础设施供给差异 | 第93-95页 |
三、城乡公共物品供给水平差异产生的消极影响 | 第95-100页 |
(一) 严重影响农民增收 | 第95-97页 |
(二) 延缓中国现代化进程 | 第97-98页 |
(三) 有悖于社会公正 | 第98-100页 |
第三章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100-113页 |
一、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必要性 | 第100-107页 |
(一) 符合马克思主义揭示的城乡关系发展规律 | 第100-101页 |
(二) 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 第101-103页 |
(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第103-105页 |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105-106页 |
(五) 建立社会主义公共服务体制的现实要求 | 第106-107页 |
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可行性分析 | 第107-113页 |
(一) 我国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 第107-108页 |
(二) 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变化使我国具备了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条件 | 第108-109页 |
(三)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 | 第109-111页 |
(四) 党和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愈来愈充分的重视为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 第111-113页 |
第四章 国外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113-131页 |
一、国外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安排 | 第113-124页 |
(一) 美国建立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实践经验 | 第113-115页 |
(二) 欧盟国家缩小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距的经验 | 第115-118页 |
(三) 日本统筹城乡公共物品供给的经验做法 | 第118-121页 |
(四) 韩国“新村运动”的经验和做法 | 第121-124页 |
二、国外缩小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差距的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启示 | 第124-131页 |
(一)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选择上的明确价值理念 | 第124-126页 |
(二) 大力支持农村合作组织,决策民主化公开化 | 第126-127页 |
(三) 完善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分工体制 | 第127-128页 |
(四) 稳定的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机制和规范的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 第128-129页 |
(五) 健全的公共物品供给法律保障制度 | 第129-131页 |
第五章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指导思想、原则、条件和目标 | 第131-154页 |
一、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指导思想 | 第131-132页 |
二、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基本原则 | 第132-139页 |
(一) 坚持以人为本、以农民需求为中心的原则 | 第132-133页 |
(二)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原则 | 第133-134页 |
(三) 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 | 第134-136页 |
(四) 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相统一的原则 | 第136页 |
(五) 按优先次序供给的原则 | 第136-138页 |
(六) 公共物品成本由政府、社会和个人共同分担的原则 | 第138-139页 |
三、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约束条件 | 第139-145页 |
(一)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有赖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 第139-140页 |
(二) 政府角色悖论:既是改革者又是被改革者 | 第140-142页 |
(三) 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伦理精神是保证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基本条件 | 第142-144页 |
(四) 政府职能重点的转变是城乡公共物品均衡供给的原动力 | 第144-145页 |
四、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目标 | 第145-154页 |
(一) 马克思主义关于城乡融合理论是确定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目标的理论依据 | 第145-146页 |
(二) 城乡二元公共物品供给转型目标:基本均等化 | 第146-148页 |
(三)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体制目标:一体化 | 第148-151页 |
(四) 转型目标与体制目标的衔接 | 第151-154页 |
第六章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制度建设 | 第154-177页 |
一、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及其演变 | 第154-159页 |
(一) 公平与效率兼顾是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基本价值取向 | 第154-156页 |
(二) 基本价值取向在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演变 | 第156-159页 |
二、城乡公共物品均衡供给制度安排的主要支柱 | 第159-177页 |
(一) 城乡平等的义务教育制度 | 第159-161页 |
(二) 城乡均衡的公共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制度 | 第161-163页 |
(三) 城乡统筹的劳动就业制度 | 第163-165页 |
(四) 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 | 第165-167页 |
(五) 城乡一致的公共财政分配制度 | 第167-171页 |
(六) 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 | 第171-172页 |
(七) 发展基层民主与村民自治组织 | 第172-174页 |
(八) 保障农民享有平等的选举权 | 第174-175页 |
(九) 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的法制化 | 第175-177页 |
第七章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均衡化的多元参与机制与模式 | 第177-197页 |
一、公共物品供给机制创新:实现由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 第177-185页 |
(一) 公共物品供给主体选择机制 | 第177-178页 |
(二) 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 | 第178-179页 |
(三) 公共物品利益共享机制 | 第179-181页 |
(四) 公共物品资金筹集机制 | 第181-182页 |
(五) 公共物品供给决策机制 | 第182-183页 |
(六) 公共物品供给监督机制 | 第183-185页 |
二、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创新:由单中心到多中心 | 第185-197页 |
(一) 政府作为公共物品供给主体的单中心模式面临的挑战 | 第186-190页 |
(二) 政府在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中心模式中的主导作用 | 第190-192页 |
(三) 城乡公共物品供给主体多中心模式视域中的政府责任 | 第192-197页 |
结论 | 第197-200页 |
一、 主要结论 | 第197-198页 |
二、 研究的局限及展望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4页 |
附录 | 第214-218页 |
后记 | 第218-22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2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