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规划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选题意义 | 第8-9页 |
| ·生态环境规划的内涵 | 第9-10页 |
| ·生态规划 | 第9页 |
| ·环境规划 | 第9页 |
| ·生态环境规划 | 第9-10页 |
| ·生态环境规划发展概况 | 第10-13页 |
| ·国外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 ·国内生态环境规划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 ·生态环境规划的程序和方法 | 第13-15页 |
| ·确定生态环境规划的范围与目标 | 第13页 |
| ·生态调查 | 第13页 |
| ·生态要素评价与分析 | 第13-14页 |
| ·建立生态环境规划的指标体系 | 第14页 |
| ·区域生态功能区划 | 第14页 |
| ·生态适宜性分析 | 第14页 |
| ·规划方案的制定 | 第14-15页 |
| ·小结 | 第15-16页 |
| 2 生态环境规划理论基础 | 第16-22页 |
| ·系统科学理论 | 第16-17页 |
| ·系统科学理论概述 | 第16页 |
| ·系统科学理论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 ·环境承载力 | 第17-18页 |
| ·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 | 第17页 |
| ·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 | 第17-18页 |
|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 第18-19页 |
| ·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 | 第18页 |
| ·复合生态系统的特性 | 第18页 |
| ·复合生态系统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作用 | 第18-19页 |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1页 |
|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 第19页 |
| ·可持续发展在生态环境规划中应用的运行机理与准则 | 第19-20页 |
|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方法 | 第20-21页 |
| ·小结 | 第21-22页 |
| 3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规划目标及可达性分析 | 第22-35页 |
|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现状及分析 | 第22-28页 |
| ·生态环境基本特征 | 第22-26页 |
| ·人口和社会经济现状 | 第26-28页 |
| ·优势与制约因素分析 | 第28-30页 |
|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优势 | 第28-29页 |
|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的制约因素 | 第29-30页 |
| ·生态环境规划的目标与指标体系 | 第30-33页 |
|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规划目标 | 第30-31页 |
|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1-33页 |
|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 第33-34页 |
| ·政府监管与政策分析 | 第33页 |
| ·法律保障 | 第33页 |
| ·资金投入 | 第33-34页 |
| ·技术力量分析 | 第34页 |
| ·公民素质分析 | 第34页 |
| ·小结 | 第34-35页 |
| 4 呼伦贝尔市主要生态环境专项规划 | 第35-55页 |
| ·草地生态系统规划 | 第35-37页 |
| ·草原现状 | 第35页 |
| ·治理紧迫性 | 第35-36页 |
| ·治理措施 | 第36-37页 |
| ·红花尔基沙地樟子松林生态修复与建设规划 | 第37-41页 |
| ·概况 | 第37-38页 |
| ·价值及意义 | 第38-39页 |
| ·生态修复的紧迫性 | 第39页 |
| ·生态修复措施 | 第39-40页 |
| ·科技支撑 | 第40-41页 |
| ·水污染控制及回用规划 | 第41-44页 |
| ·水环境规划预测方法 | 第41-42页 |
| ·水污染预测结果 | 第42页 |
| ·加强水污染防治、改善水环境质量 | 第42-44页 |
| ·大气污染物减量排放规划 | 第44-47页 |
| ·能源预测 | 第44页 |
| ·污染物排放量预测 | 第44-45页 |
| ·预测结果 | 第45-46页 |
| ·大气污染物减量排放、改善大气质量 | 第46-47页 |
| ·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整治规划 | 第47-49页 |
| ·预测方法 | 第47-48页 |
| ·固体废物预测结果 | 第48-49页 |
| ·固体废物无害化、资源化 | 第49页 |
| ·生态旅游建设规划 | 第49-53页 |
| ·生态旅游规划目标 | 第49-50页 |
| ·生态旅游现状及分析 | 第50-51页 |
| ·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 第51-52页 |
| ·生态旅游规划措施 | 第52-53页 |
| ·呼伦贝尔市生态环境规划实施的经济保障 | 第53-54页 |
| ·小结 | 第54-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