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2页 |
·水稻稻瘟病的研究概况 | 第9-13页 |
·稻瘟病的历史记载与病原菌命名 | 第9页 |
·稻瘟病的分布与危害 | 第9页 |
·稻瘟病的症状 | 第9-10页 |
·稻瘟病的发病规律 | 第10页 |
·稻瘟病的病原物 | 第10-13页 |
·防治稻瘟病药剂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重金属化合物的作用机制 | 第13页 |
·蛋白质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第13页 |
·磷脂质生物合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第13-14页 |
·寄主抗性增强剂的作用机制 | 第14页 |
·黑色素合成抑制剂的作用机制 | 第14页 |
·甲氧丙烯酸脂类的作用机制 | 第14页 |
·稻瘟病菌抗药性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对抗生素的抗性 | 第14-15页 |
·对磷脂质生物合成抑制剂的抗性 | 第15页 |
·对甲氧丙烯酸脂类的抗性 | 第15页 |
·对黑色素合成抑制剂的抗性 | 第15-16页 |
·抗药性风险的研究方法 | 第16-22页 |
·抗药性风险评估的内容 | 第16-17页 |
·抗药性风险评估方法及应用 | 第17-19页 |
·抗药性的治理策略 | 第19-22页 |
第二章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分析 | 第22-3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实验材料 | 第22页 |
·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稻瘟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性测定 | 第23-29页 |
·稻瘟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基线的建立 | 第29-30页 |
·供试菌株的敏感性表现 | 第30-31页 |
·黑龙江省各稻作区稻瘟病菌对供试药剂的敏感程度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抗药性风险研究 | 第3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供试药剂 | 第33页 |
·供试菌株 | 第33页 |
·供试培养基及水稻品种 | 第33页 |
·稻瘟病生理小种对稻瘟灵的敏感性测定及抗药性程度确定 | 第33-34页 |
·药剂选择压力下菌株培养后代的敏感性测定 | 第34页 |
·稻瘟病生理小种对稻瘟灵抗药性风险分析 | 第34-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42页 |
·不同生理小种对稻瘟灵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36页 |
·生理小种对稻瘟灵抗性水平的划分结果 | 第36页 |
·药剂选择压力下稻瘟病菌菌株培养后代对药剂的敏感性变化 | 第36-38页 |
·稻瘟灵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诱变及抗药性突变频率测定 | 第38页 |
·稻瘟灵诱导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测定 | 第38-39页 |
·稻瘟灵诱导抗性菌株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39-41页 |
·稻瘟灵诱导抗性菌株的适合度测定 | 第41-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稻瘟病菌对三环唑抗药性风险研究 | 第44-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供试药剂 | 第44页 |
·供试菌株 | 第44页 |
·供试培养基及水稻品种 | 第44页 |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测定及抗性程度确定 | 第44页 |
·药剂选择压力下菌株培养后代的敏感性测定 | 第44-45页 |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对三环唑抗药性风险分析 | 第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0页 |
·不同生理小种对三环唑的敏感性测定结果 | 第45-46页 |
·生理小种对三环唑抗性水平划分结果 | 第46页 |
·药剂选择压力下稻瘟病菌后代抑制率的变化 | 第46-47页 |
·三环唑对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诱变及抗药性突变频率测定 | 第47页 |
·三环唑诱导抗性菌株的抗性水平测定 | 第47-48页 |
·三环唑诱导抗性菌株的遗传稳定性测定 | 第48-49页 |
·三环唑诱导抗性菌株的适合度测定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2页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7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7页 |
·关于敏感基线的建立 | 第53页 |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三环唑的敏感性 | 第53-54页 |
·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三环唑的抗药性评价 | 第54-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作者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