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9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台风暴雨研究进展 | 第11-18页 |
·台风环流暴雨 | 第11-12页 |
·台风外围暴雨 | 第12-14页 |
·台风环流与其它系统相互作用下的暴雨 | 第14-16页 |
·地形影响下的台风暴雨 | 第16-17页 |
·台风残余环流暴雨 | 第17-18页 |
·台风暴雨预报 | 第18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中尺度数值模式WRF介绍 | 第19-30页 |
·WRF模式简介 | 第19页 |
·WRF动力框架 | 第19-25页 |
·垂直坐标和变量 | 第20页 |
·欧拉方程组的通量形式 | 第20-21页 |
·考虑水汽的控制方程组 | 第21-22页 |
·考虑地图投影、Coriolis力和曲率项的控制方程组 | 第22-24页 |
·相对于参考大气的扰动控制方程组 | 第24-25页 |
·模式物理过程参数化 | 第25-30页 |
·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 | 第25-27页 |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 | 第27-28页 |
·模式的其他物理方案 | 第28-30页 |
第三章 个例分析和试验设计 | 第30-38页 |
·台风的基本情况及雨情 | 第30-32页 |
·台风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台风特点 | 第31页 |
·台风异常偏早的原因分析 | 第31-32页 |
·雨情分析 | 第32页 |
·珍珠台风暴雨天气形势及其诊断分析 | 第32-35页 |
·水汽条件 | 第33-34页 |
·不稳定能量 | 第34-35页 |
·涡度及散度分析 | 第35页 |
·台风强降水的成因分析 | 第35-38页 |
·登陆前台风持续加强是重要前提 | 第36页 |
·深厚的对流系统有利于降水率显著提高 | 第36页 |
·紧密的螺旋带结构有利于云带的发展 | 第36-37页 |
·冷空气的增幅作用 | 第37页 |
·有利的地形条件对降水有重要的增幅作用 | 第37-38页 |
第四章 0601号台风暴雨的WRF数值模拟 | 第38-42页 |
·试验方案设计 | 第38页 |
·模拟结果的验证分析 | 第38-41页 |
·850hPa台风流场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500hPa台风模拟结果与实况对比分析 | 第39页 |
·17日00时至18日00时24小时降水形势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螺旋雨带结构分析与断裂原因讨论 | 第42-52页 |
·有关螺旋雨带结构的研究进展 | 第42-43页 |
·螺旋雨带的结构分析 | 第43-46页 |
·动力学物理量的螺旋结构特征 | 第43-45页 |
·热力学物理量的螺旋结构特征 | 第45-46页 |
·螺旋雨带断裂原因的分析 | 第46-51页 |
·高低层系统的变化与螺旋雨带断裂的关系 | 第46-48页 |
·地形对螺旋雨带断裂的敏感试验 | 第48-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六章 浅析GPS折射率资料对台风预报的影响 | 第52-59页 |
·GPS/MET掩星资料的研究进展 | 第52-53页 |
·3D_Var方法介绍 | 第53-54页 |
·GPS掩星技术介绍 | 第54页 |
·“浣熊”台风模拟结果与讨论 | 第54-58页 |
·“浣熊”个例描述 | 第54-55页 |
·“浣熊”个例试验设计 | 第55页 |
·“浣熊”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5-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论文附图 | 第6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