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粉电火花加工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1 绪论 | 第12-26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2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概述 | 第12-15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工艺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 ·粉末特性对火花放电的影响 | 第18-20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机理的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差距 | 第23-24页 |
| ·电火花加工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24页 |
|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4-26页 |
| 2 研究基础和实验方法 | 第26-38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放电击穿理论基本发展历程 | 第26-29页 |
| ·等离子体理论 | 第29-33页 |
| ·等离子体的主要性质 | 第29-31页 |
| ·等离子体和表面的相互作用 | 第31-32页 |
| ·最小电压原理 | 第32页 |
| ·电弧的压缩效应 | 第32-33页 |
| ·电介质的性能 | 第33-34页 |
| ·实验设备、材料以及研究方法 | 第34-37页 |
| ·实验设备 | 第34页 |
| ·实验材料 | 第34-37页 |
| ·研究方法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3 混粉电火花加工放电过程分析 | 第38-50页 |
| ·引言 | 第38页 |
| ·电子来源以及阴、阳极放电斑点的变化 | 第38-40页 |
| ·单脉冲周期内放电过程 | 第40-49页 |
| ·预击穿 | 第41-46页 |
| ·击穿 | 第46-48页 |
| ·消电离过程 | 第48-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4 工作液与粉末间相互作用分析 | 第50-66页 |
| ·引言 | 第50页 |
| ·单个粉末对电场的影响 | 第50-53页 |
| ·电场变化 | 第50-53页 |
| ·电荷分布的改变 | 第53页 |
| ·粉末互相作用引起局部场强的计算 | 第53-56页 |
| ·添加粉末在间隙中的存在状态 | 第53-54页 |
| ·局部最大场强的计算 | 第54-55页 |
| ·粉末分布的影响 | 第55-56页 |
| ·介电常数的影响 | 第56-61页 |
| ·介电常数对电场有重要影响 | 第56-57页 |
| ·复合介电常数对电场影响计算 | 第57-59页 |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9-60页 |
| ·新型粉末性能验证 | 第60-61页 |
| ·粉末聚积的微观机制 | 第61-65页 |
| ·粉末聚积的机理 | 第61-63页 |
| ·表面电位分布 | 第63-64页 |
| ·粉末团聚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方法 | 第64页 |
| ·团聚粉末在流动中演变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5 粉末对放电通道的作用机理 | 第66-86页 |
| ·引言 | 第66页 |
| ·添加粉末对放电的影响仿真 | 第66-69页 |
| ·仿真过程 | 第66-69页 |
| ·仿真计算结果 | 第69页 |
| ·粉末对放电通道的作用机制 | 第69-78页 |
| ·粉末与放电通道互相作用 | 第69-74页 |
| ·不同粉末的作用效果不同 | 第74页 |
| ·极化电场增大放电间隙 | 第74-75页 |
| ·极化电场改变放电通道 | 第75-77页 |
| ·实验分析 | 第77-78页 |
| ·添加粉末对放电机理的改变 | 第78-82页 |
| ·悬浮粉末在工作液中形成特殊结构 | 第78-79页 |
| ·粉末浓度对加工表面的影响 | 第79-81页 |
| ·粉末浓度及性能对表面质量影响的原因 | 第81-82页 |
| ·粉末其他特性的影响 | 第82-85页 |
| ·粉末浓度 | 第82-85页 |
| ·粉末密度、尺寸 | 第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6 放电点变化规律 | 第86-96页 |
| ·引言 | 第86页 |
| ·放电点变化规律的分析 | 第86-92页 |
| ·统计规律 | 第86-88页 |
| ·表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第88页 |
| ·添加粉末分布的影响 | 第88-90页 |
| ·粉末与表面的互相作用 | 第90-91页 |
| ·连续放电的规律 | 第91-92页 |
| ·实验与结果 | 第92-93页 |
| ·讨论 | 第93-95页 |
| ·实验分析 | 第93-94页 |
| ·粉末对常规电火花放电机制的改变 | 第94页 |
| ·放电的随机性与必然性 | 第94-95页 |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 7 混粉电火花加工表面性能及其工艺 | 第96-118页 |
| ·引言 | 第96页 |
|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96-98页 |
| ·主要影响因素的选取 | 第96-97页 |
| ·实验条件的确定 | 第97-98页 |
| ·表面性能分析 | 第98-105页 |
| ·表面粗糙度分析 | 第98-101页 |
| ·微观形貌分析 | 第101-102页 |
| ·表面耐磨性与显微硬度 | 第102-104页 |
| ·变质层 | 第104页 |
| ·微孔等其他缺陷 | 第104-105页 |
| ·电极损耗分析 | 第105-111页 |
| ·电极端部损耗的机制 | 第105-107页 |
| ·侧壁斜度产生的根源 | 第107-109页 |
| ·电极损耗影响因素分析 | 第109-111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工艺仿真 | 第111-116页 |
| ·实验样本设计 | 第111-113页 |
|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 | 第113-114页 |
| ·神经网络仿真的可行性验证 | 第114-116页 |
| ·神经网络仿真在电火花加工中的应用 | 第116页 |
| ·混粉电火花加工方案及其最佳规范 | 第116-1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 结论 | 第118-12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0-12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学术成果情况 | 第127-128页 |
| 致谢 | 第128-129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9-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