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饲料作物、牧草论文--多年生豆科牧草论文

中国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8页
第一章 概述第18-45页
 1 牧草种质资源概述第18-31页
   ·牧草种质资源及其在创新育种中的作用第18-19页
   ·牧草种质资源的自身价值第19-21页
   ·牧草种质资源研究的内容与方法第21-31页
     ·形态学研究第21-23页
     ·农艺性状和生物学特性鉴定与评价第23-24页
     ·抗逆性鉴定与评价第24-25页
     ·品质鉴定与评价第25页
     ·抗病虫能力鉴定第25页
     ·细胞学研究第25-26页
     ·生物化学研究第26页
     ·DNA 分子标记研究第26-31页
       ·限制性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第27-28页
       ·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第28页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第28-29页
       ·简单重复序列(SSR)第29-30页
       ·简单重复序列区间多态性(ISSR)第30-31页
 2 黄花苜蓿种质资源研究进展第31-43页
   ·苜蓿的起源及其进化发展中黄花苜蓿的贡献第31-32页
   ·黄花苜蓿的分类地位第32-33页
   ·我国野生黄花苜蓿的分布第33-34页
   ·黄花苜蓿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与利用第34-36页
     ·种质资源的搜集与保存第34页
     ·黄花苜蓿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利用第34-36页
   ·黄花苜蓿的植物学特征第36-37页
   ·黄花苜蓿的生物学特性与主要农艺性状第37-38页
     ·种子生物学特性第37页
     ·生长发育特性第37-38页
     ·产量性状第38页
   ·黄花苜蓿的抗逆性第38-40页
     ·抗寒性第38-39页
     ·抗旱性第39-40页
     ·耐盐性和耐牧性第40页
   ·黄花苜蓿的饲用品质与饲用价值第40页
   ·黄花苜蓿的细胞学研究第40-41页
   ·黄花苜蓿种质的亲缘关系与遗传多样性研究第41-43页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3-45页
第二章 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的形态学变异研究第45-7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45-48页
   ·试验材料来源第45页
   ·试验地概况第45-46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46-47页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第47-4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8-75页
   ·黄花苜蓿各器官的形态变异式样第48-57页
     ·根系的形态与变异第48-50页
     ·茎枝的形态与变异第50-51页
     ·叶片的形态与变异第51-54页
     ·花及花序的形态与变异第54-55页
     ·荚果及种子的形态与变异第55-57页
   ·黄花苜蓿表型性状的数量统计分析第57-60页
     ·多因变量方差分析第57-58页
     ·变异系数分析第58-60页
       ·居群内个体间的差异第58-59页
       ·居群间的差异与分布第59页
       ·不同地理分布区黄花苜蓿居群间的差异第59-60页
   ·黄花苜蓿形态性状的主成分分析第60-74页
   ·黄花苜蓿形态性状的聚类分析第74-75页
 3 讨论与小结第75-77页
第三章 野生黄花苜蓿的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第77-9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7-78页
   ·材料与田间设计第77页
   ·研究方法第77-78页
     ·种子萌发第77页
     ·物候期第77页
     ·生长速度第77页
     ·单株地上生物量第77-78页
     ·再生速度第78页
     ·数据统计方法第78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8-93页
   ·种子萌发特性第78-82页
   ·物候期特性第82-87页
     ·黄花苜蓿物候期的基本特性第82-86页
     ·黄花苜蓿物候期性状的基本统计分析第86-87页
   ·生长速度第87-89页
   ·单株地上生物量、鲜干比和茎叶比第89-91页
   ·再生特性第91-93页
   ·基于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第93页
 3 讨论与小结第93-95页
第四章 野生黄花苜蓿抗旱性鉴定与评价第95-107页
 1 研究材料第95页
 2 试验方法第95-98页
   ·试验设计第95-96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96-97页
     ·株高第96页
     ·分枝数第96页
     ·叶片长、宽和叶面积第96页
     ·成活和萎蔫株数第96-97页
   ·统计和分析方法第97-9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98-105页
   ·干旱胁迫下不同黄花苜蓿居群的成活指数和抗萎蔫指数第98-100页
   ·干旱胁迫下不同黄花苜蓿居群的株高抗旱指数和分枝抗旱指数第100页
   ·干旱胁迫下不同黄花苜蓿居群的叶片抗旱指数第100-103页
   ·黄花苜蓿野生居群抗旱性的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第103-105页
     ·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第103页
     ·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抗旱性的聚类分析第103-105页
 4 讨论与小结第105-107页
第五章 野生黄花苜蓿耐盐性鉴定与评价第107-131页
 1 种子萌发期耐盐性测定第107-120页
   ·材料第107页
   ·试验方法第107-110页
     ·试验设计第107-108页
     ·测定内容与方法第108-110页
   ·结果与分析第110-120页
     ·不同盐浓度胁迫下黄花苜蓿发芽势的耐盐性鉴定第110-112页
     ·不同盐浓度胁迫下黄花苜蓿种子发芽率的耐盐性鉴定第112-114页
     ·不同NaCI 溶液胁迫下黄花苜蓿幼根生长量的鉴定第114-116页
     ·不同NaCI 溶液胁迫下黄花苜蓿种苗高的鉴定第116页
     ·不同居群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综合评价与聚类分析第116-120页
       ·黄花苜蓿野生种质资源抗旱性的综合评价第116-118页
       ·黄花苜蓿野生种质种子萌发期耐盐性的聚类分析第118-120页
 2 苗期耐盐性鉴定与评价第120-130页
   ·材料与方法第120页
   ·鉴定评价指标与统计方法第120页
   ·结果与分析第120-130页
     ·不同盐浓度胁迫下不同黄花苜蓿居群的耐盐成活指数第120-122页
     ·不同盐浓度胁迫对黄花苜蓿幼苗生长高度的影响第122-126页
       ·个体生长高度第123页
       ·群体生长高度第123-126页
     ·不同盐胁迫强度对黄花苜蓿地上生物量的影响第126-127页
     ·黄花苜蓿苗期耐盐性的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第127-130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30-131页
第六章 野生黄花苜蓿染色体数目与核型分析第131-14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31-133页
   ·研究材料第131页
   ·研究方法第131-13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33-138页
   ·黄花苜蓿的染色体数目第133页
   ·黄花苜蓿的核型分析第133-135页
   ·黄花苜蓿染色体数目与核型的地理分布第135-138页
 3 讨论与小结第138-143页
   ·我国野生黄花苜蓿的染色体数目及种群演化特点第138页
   ·国产黄花苜蓿中的B 染色体第138-139页
   ·黄花苜蓿的核型特征第139页
   ·我国新疆与内蒙古野生黄花苜蓿的核型不对称性比较第139-143页
第七章 黄花苜蓿种质资源的 SSR 鉴定和分类研究第143-163页
 1 材料第143页
 2 方法第143-148页
   ·叶片采集第143页
   ·DNA 提取第143-144页
   ·DNA 浓度和质量的琼脂糖电泳检测第144-145页
   ·扩增反应体系第145页
   ·扩增反应程序第145页
   ·SSR 引物来源第145-146页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第146页
   ·凝胶银染第146页
   ·统计方法第146-148页
 3 结果与分析第148-162页
   ·黄花苜蓿基因组DNA 的SSR 扩增和检测第148-151页
   ·SSR 扩增产物的多态性分析第151-152页
   ·SSR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图谱第152-153页
   ·遗传多样性的SSR 分析第153-162页
     ·基于Shannon 信息指数的黄花苜蓿遗传多样性第153-155页
     ·基于Nei 指数的黄花苜蓿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化第155-157页
     ·居群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析第157-159页
     ·SSR 聚类结果与地理分布的关系第159-162页
 4 讨论与小结第162-163页
第八章 综合讨论与结论第163-171页
 1 讨论第163-168页
   ·关于黄花苜蓿形态变异式样的描述与分类第163-165页
   ·关于黄花苜蓿抗旱性和耐盐性直接鉴定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第165-166页
   ·关于中国黄花苜蓿的起源和演化第166-168页
 2 结论第168-171页
致谢第171-172页
参考文献第172-190页
附图第190-202页
 附图1 中国黄花苜蓿叶片形状第190页
 附图2 中国黄花苜蓿叶片表面毛被变异第190-191页
 附图3 中国黄花苜蓿花序变异式样第191页
 附图4 中国黄花苜蓿花色变异第191页
 附图 5 中国黄花苜蓿荚果变异类型第191-192页
 附图 6~11 P1~P8 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第192-193页
 附图 12~17 P9~14 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第193-194页
 附图 18~23 P15~21 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第194-195页
 附图 24~29 P22~27 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第195-196页
 附图 30~33 P28~31 居群的染色体数目第196页
 附图 34 P1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6页
 附图 35 P2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6-197页
 附图 36 P4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7页
 附图 37 P5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7页
 附图 38 P7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7页
 附图 39 P8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7页
 附图 40 P9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7页
 附图 41 P10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7-198页
 附图 42 P11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8页
 附图 43 P13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8页
 附图 44 P14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8页
 附图 45 P16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8页
 附图 46 P17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8页
 附图 47 P18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8-199页
 附图 48 P19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9页
 附图 49 P20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9页
 附图 50 P21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9页
 附图 51 P23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9页
 附图 52 P24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9页
 附图 53 P25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199-200页
 附图 54 P26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200页
 附图 55 P27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200页
 附图 56 P28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200页
 附图 57 P29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200页
 附图 58 P30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200页
 附图 59 P31 居群的染色体核型第200-201页
 附表 5-1 盐胁迫中期黄花苜蓿幼苗耐盐成活指数第201-202页
作者简介第202-204页

论文共2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达恩顿《屠猫记》的新文化史学研究视角
下一篇:吡咯并吡嗪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炎、抗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