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动产预告登记制度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预告登记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第11-14页 |
一、不动产的概念 | 第11-12页 |
二、不动产预告登记的概念 | 第12-14页 |
第二节 预告登记请求权的性质 | 第14-15页 |
一、预告登记请求权与预告登记所保全的请求权的区别 | 第14页 |
二、预告登记的本质 | 第14页 |
三、预告登记的性质 | 第14-15页 |
第三节 预告登记的法律要件 | 第15-16页 |
第四节 预告登记的价值 | 第16-18页 |
一、预告登记的安全价值 | 第16-17页 |
二、预告登记的公平价值 | 第17页 |
三、预告登记的效益价值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不动产预告登记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18-22页 |
第一节 德国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18-19页 |
一、德国预告登记的范围 | 第18页 |
二、德国预告登记的内容 | 第18页 |
三、德国预告登记的效力 | 第18-19页 |
第二节 日本的假登记制度 | 第19-20页 |
一、日本假登记与德国预告登记的区别 | 第19页 |
二、日本假登记的适用范围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瑞士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20页 |
第四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20-21页 |
第五节 各国预告登记的立法比较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物权变动模式与不动产预告登记的关系 | 第22-25页 |
第一节 物权变动与物权变动模式 | 第22页 |
第二节 各种不同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22-23页 |
一、债权意思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 第22页 |
二、物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 第22-23页 |
三、债权形式主义物权变动模式 | 第23页 |
第三节 我国的物权变动模式 | 第23-24页 |
第四节 不动产物权变动模式对不动产预告登记的影响 | 第24-25页 |
第四章 预告登记的效力 | 第25-29页 |
第一节 预告登记效力的立法选择 | 第25页 |
一、禁止登记型 | 第25页 |
二、禁止处分型 | 第25页 |
三、相对无效型 | 第25页 |
第二节 预告登记的效力 | 第25-29页 |
一、保全权利效力 | 第25-27页 |
二、保全顺位效力 | 第27页 |
三、破产保护效力 | 第27-28页 |
四、预警效力 | 第28-29页 |
第五章 预告登记的发生、变更、消灭及推进本登记 | 第29-33页 |
第一节 预告登记的发生 | 第29-30页 |
第二节 预告登记的变更 | 第30页 |
第三节 预告登记的涂销 | 第30-31页 |
第四节 预告登记推进为本登记 | 第31-33页 |
第六章: 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现状与设计 | 第33-45页 |
第一节 不动产物权立法的缺陷 | 第33-34页 |
一、不动产登记法律不统一 | 第33页 |
二、不动产登记机关不统一 | 第33页 |
三、登记程序不统一 | 第33-34页 |
四、权属证书不统一 | 第34页 |
第二节 我国设计预告登记制度的必要性 | 第34-37页 |
一、商品房预售登记制度与预告登记制度异同 | 第34-36页 |
二、一物二卖 | 第36-37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预告登记制度的立法状况 | 第37-40页 |
一、地方立法中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37-39页 |
二、学者们的立法努力 | 第39页 |
三、《物权法》中规定的预告登记制度 | 第39-40页 |
第四节 全面完善我国预告登记制度 | 第40-45页 |
一、我国预告登记的立法模式 | 第40页 |
二、我国预告登记的性质 | 第40-41页 |
三、我国预告登记的内容 | 第41页 |
四、我国预告登记制度的效力 | 第41-42页 |
五、我国预告登记的发生 | 第42-43页 |
六、我国预告登记的消灭 | 第43页 |
七、我国预告登记的审查 | 第43-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注释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