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共同危险行为概述 | 第12-19页 |
第一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概念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起源和发展 | 第14-19页 |
一、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起源 | 第14-15页 |
二、德国的共同危险行为法律制度 | 第15-16页 |
三、法国的共同危险行为法律制度 | 第16-17页 |
四、英美法下共同危险行为制度 | 第17页 |
五、我国关于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规定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共同危险行为的构成要件 | 第19-35页 |
第一节 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的各种观点 | 第19-22页 |
一、外国法的构成要件 | 第19-20页 |
二、中国关于共同危险行为构成要件的观点 | 第20-21页 |
三、对上述观点的评述 | 第21-22页 |
第二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行为要件 | 第22-26页 |
一、共同危险行为主体的复数性 | 第22-23页 |
二、共同危险行为的共同性 | 第23-25页 |
三、共同危险行为的危险性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因果关系要件 | 第26-29页 |
第四节 主观要件 | 第29-32页 |
一、推定的共同过失是共同危险行为的主观要件 | 第29-30页 |
二、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的意思联络 | 第30-31页 |
三、共同危险行为人主观过错的内容 | 第31-32页 |
第五节 损害后果要件 | 第32-35页 |
一、损害结果与行为人的危险行为之间的关系 | 第32-33页 |
二、参与份额不明不属于共同危险行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共同危险行为的归责基础及归责原则 | 第35-43页 |
第一节 共同危险行为归责概述 | 第35-36页 |
一、归责 | 第35页 |
二、侵权法的归责 | 第35页 |
三、归责基础及归责原则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归责基础 | 第36-41页 |
一、全体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责任的归责基础 | 第36-37页 |
二、共同危险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归责基础 | 第37-41页 |
第三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归责原则 | 第41-43页 |
一、归责原则的几种观点 | 第41页 |
二、对上述观点的评析 | 第41-43页 |
第四章 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承担 | 第43-50页 |
第一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分担 | 第43-46页 |
一、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的连带赔偿责任关系 | 第43-44页 |
二、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的责任分担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共同危险行为的责任免除 | 第46-50页 |
一、共同危险行为人的免责事由 | 第46-48页 |
二、受害人对部分共同危险行为人民事责任的免除 | 第48-50页 |
第五章 我国共同危险行为立法之完善 | 第50-56页 |
第一节 我国共同危险行为立法 | 第50-51页 |
一、确立共同危险行为的必要性 | 第50页 |
二、对我国共同危险行为立法的评析 | 第50-51页 |
第二节 我国相关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关于共同危险行为规定 | 第51-52页 |
一、相关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共同危险行为规定 | 第51-52页 |
二、对相关民法典草案建议稿中共同危险行为规定的评析 | 第52页 |
第三节 我国共同危险行为制度构建的建议 | 第52-56页 |
一、共同危险行为的构建 | 第53-54页 |
二、立法建议 | 第54-56页 |
结语 | 第56-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后记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