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大学校园建设高速发展需求 | 第11页 |
·高等教育理念改革—交往空间需求 | 第11页 |
·大学新校区环境景观提升需求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概述 | 第12-15页 |
·大众行为、环境心理学理论导入景观设计的研究文献 | 第12页 |
·公共空间、外部空间及庭院空间设计的研究文献 | 第12-13页 |
·现代景观设计及校园景观设计的研究文献 | 第13-15页 |
2 引言 | 第15-18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研究框架 | 第16-18页 |
3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概述 | 第18-32页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源流 | 第18-22页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起源 | 第18-20页 |
·近现代我国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发展 | 第20页 |
·当代我国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发展 | 第20-22页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本体特征 | 第22-25页 |
·概念界定 | 第22-23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空间构成 | 第23-24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空间特性 | 第24-25页 |
·大学校园庭院空间的功能作用 | 第25-26页 |
·满足师生对自然的需要 | 第25-26页 |
·满足师生对交往的需要 | 第26页 |
·对学生起到教育作用 | 第26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空间类型划分 | 第26-32页 |
·前院型庭院空间 | 第26-28页 |
·内院型庭院空间 | 第28-30页 |
·侧院型庭院空间 | 第30页 |
·后院型庭院空间 | 第30-31页 |
·“顶院”型庭院空间 | 第31-32页 |
4 大学新校区庭院景观塑造的相关理论研究 | 第32-47页 |
·景观塑造中三元论的引入 | 第32-37页 |
·视觉景观形象 | 第32-34页 |
·环境生态绿化 | 第34页 |
·人的行为心理 | 第34-37页 |
·传统与现代庭院景观设计思想的启示 | 第37-44页 |
·中国私家园林中的庭院景观设计思想 | 第37-39页 |
·日本禅宗枯山水庭院景观设计思想 | 第39-40页 |
·西方园林中规则式庭院景观设计思想 | 第40-41页 |
·现代庭院景观设计思潮 | 第41-44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景观塑造原则的提炼 | 第44-47页 |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 第44-45页 |
·满足整体统一的原则 | 第45页 |
·体现审美情趣的原则 | 第45-46页 |
·遵循生态经济的原则 | 第46页 |
·传承历史文化的原则 | 第46-47页 |
5 大学新校区庭院景观塑造的方法研究 | 第47-77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空间场地特征挖掘 | 第47-49页 |
·场地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场地分析要素 | 第48-49页 |
·场地特征提炼 | 第49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空间功能定位 | 第49-53页 |
·庭院所属功能区及建筑性质分析 | 第49-51页 |
·使用者行为心理需求分析 | 第51-52页 |
·庭院空间主体功能的环境支持 | 第52-53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内部空间布局 | 第53-57页 |
·庭院内部空间布局形式 | 第53-54页 |
·庭院内部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 第54-55页 |
·不同类型庭院的空间布局 | 第55-57页 |
·大学新校区庭院景观要素的塑造 | 第57-77页 |
·形式要素处理 | 第57-60页 |
·空间组织 | 第60-63页 |
·实体要素应用 | 第63-77页 |
6 大学新校区庭院景观塑造的实证研究—以合肥高校为例 | 第77-90页 |
·博学北楼“春潮流彩”侧庭院景观塑造 | 第77-81页 |
·场地定位 | 第77-78页 |
·空间布局 | 第78-79页 |
·景观要素处理 | 第79页 |
·塑造方法总结 | 第79-80页 |
·不足与对策 | 第80-81页 |
·博学北楼 B座中庭景观塑造 | 第81-84页 |
·场地定位 | 第81-82页 |
·空间布局 | 第82-83页 |
·景观要素处理 | 第83页 |
·塑造方法总结 | 第83-84页 |
·不足与对策 | 第84页 |
·核心教学区广场式前院景观塑造 | 第84-87页 |
·场地定位 | 第84-86页 |
·空间布局 | 第86页 |
·景观要素处理 | 第86页 |
·景观塑造特色 | 第86-87页 |
·不足与对策 | 第87页 |
·核心教学区后院景观塑造 | 第87-90页 |
·场地定位 | 第87-88页 |
·空间布局 | 第88页 |
·景观要素处理 | 第88-89页 |
·景观塑造特色 | 第89页 |
·不足与对策 | 第89-90页 |
7 结论与再思考 | 第90-93页 |
·建议与结论 | 第90-92页 |
·建议 | 第90-91页 |
·结论 | 第91-92页 |
·再思考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作者简介 | 第9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7页 |
在读期间参与和主持的项目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