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带民事诉讼研究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附带民事诉讼概述 | 第15-25页 |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概念 | 第15-20页 |
二、附带民事诉讼的本质 | 第20-25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 | 第20-21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与普通民事诉讼 | 第21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的法律性质 | 第21-25页 |
第二章 附带民事诉讼的历史沿革 | 第25-45页 |
一、附带民事诉讼历史发展概说 | 第25-27页 |
二、中国刑、民诉讼之立法制度与法律文化 | 第27-39页 |
(一) 古代刑、民诉讼的立法制度 | 第27-35页 |
(二) 古代中国刑、民诉讼法律文化 | 第35-39页 |
三、西方古代法律文化特点 | 第39-43页 |
四、现代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之产生 | 第43-45页 |
第三章 附带民事诉讼之当代立法模式分析 | 第45-59页 |
一、世界主要国家、地区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 | 第45-53页 |
(一) 法国 | 第45-48页 |
(二) 德国 | 第48-49页 |
(三) 英国 | 第49页 |
(四) 前苏联 | 第49-50页 |
(五) 美国 | 第50-51页 |
(六) 日本 | 第51-52页 |
(七) 我国台湾地区 | 第52页 |
(八) 我国的附带民事诉讼制度 | 第52-53页 |
二、立法模式差异之原因探析 | 第53-59页 |
第四章 附带民事诉讼之诉权分析 | 第59-77页 |
一、刑事诉权理论 | 第60-67页 |
(一) 刑事诉权概说 | 第60-62页 |
(二) 公诉权解析 | 第62-67页 |
二、民事诉权理论 | 第67-72页 |
(一) 民事诉权概说 | 第67-68页 |
(二) 民事诉权理论的产生 | 第68-69页 |
(三) 国外民事诉权学说 | 第69-70页 |
(四) 我国民事诉权学说 | 第70-71页 |
(五) 私诉权的特点 | 第71-72页 |
三、附带民事诉讼之诉权保护与协调 | 第72-77页 |
第五章 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理念分析 | 第77-90页 |
一、附带民事诉讼的目的 | 第77-83页 |
(一) 刑事诉讼目的 | 第77-80页 |
(二) 民事诉讼目的 | 第80-81页 |
(三) 刑、民诉讼目的之冲突与融合 | 第81-83页 |
二、附带民事诉讼之价值 | 第83-90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之效率价值 | 第84-86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与刑事被害人保护 | 第86-87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与诉讼公正 | 第87-90页 |
第六章 我国附带民事诉讼之现状与问题 | 第90-125页 |
一、附带民事诉讼存废的理论争议 | 第90-96页 |
(一) 肯定说 | 第90-91页 |
(二) 否定说 | 第91-93页 |
(三) 本文见解 | 第93-96页 |
二、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的立法缺陷 | 第96-102页 |
(一) 诉讼主体资格问题 | 第97-100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请求范围问题 | 第100-101页 |
(三) 刑事损害赔偿的救济手段单一问题 | 第101-102页 |
三、我国附带民事诉讼的司法困境 | 第102-107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的执行问题 | 第102-105页 |
(二) 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问题 | 第105-107页 |
四、成因分析 | 第107-125页 |
(一) “先刑后民”的司法定势心理 | 第107-112页 |
(二) 挥之不去的“潜规则” | 第112-115页 |
(三) 报应心理的“有罪必罚” | 第115-118页 |
(四) 冥顽不化的“重刑轻民” | 第118-122页 |
(五) 本末倒置的“国家利益至上” | 第122-125页 |
第七章 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 第125-163页 |
一、扩大被害人损害赔偿请求的范围 | 第125-132页 |
(一) 一个案例 | 第125-128页 |
(二) 案例的反思――现行立法规定的制度性缺陷 | 第128-130页 |
(三) 附带民事诉讼赔偿范围的立法思考 | 第130-132页 |
二、完善刑事和解制度 | 第132-141页 |
(一) 刑事和解在实务中的案例 | 第133-137页 |
(二) 刑事和解的制度基础与价值 | 第137-139页 |
(三) 构建我国刑事和解程序之设想 | 第139-141页 |
三、确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 第141-150页 |
(一) 我国关于缺席审判的立法及其缺失 | 第144-145页 |
(二) 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程序设计 | 第145-150页 |
四、建立附带民事诉讼的先决程序 | 第150-156页 |
(一) 法条的重新解读 | 第150-152页 |
(二) 先行审判民事诉请的现实意义 | 第152-153页 |
(三) 先行审判民事诉请的可能性 | 第153-156页 |
五、赋予被害人程序选择权 | 第156-160页 |
(一) 民事程序选择权的理论基础 | 第156-157页 |
(二) 赋予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程序选择权之必要性 | 第157-159页 |
(三) 被害人程序选择权的意义 | 第159页 |
(四) 设立特殊案件的刑民分立程序 | 第159-160页 |
六、明确附带民事诉讼的证明规则 | 第160-163页 |
(一) 附带民事诉讼证明规则 | 第161-162页 |
(二) 明确刑民事证据的转换规则 | 第162-163页 |
第八章 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 第163-172页 |
一、相关案例及思考 | 第163-164页 |
二、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概说 | 第164-165页 |
三、补偿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 第165-167页 |
四、建立我国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设想 | 第167-169页 |
(一) 概说 | 第167页 |
(二) 补偿程序设计 | 第167-169页 |
五、我国被害人补偿的实践尝试 | 第169-172页 |
结束语 | 第172-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