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受贿罪犯罪对象立法考查 | 第10-16页 |
第一节 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含义 | 第10页 |
第二节 域外法律对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考查 | 第10-12页 |
一、国际条约立法例 | 第11页 |
二、其它各国立法例 | 第11-12页 |
第三节 我国法律对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沿革 | 第12-16页 |
一、古代法律将受贿罪犯罪对象表述为“财物” | 第13页 |
二、建国前后法律将受贿罪犯罪对象表述为“财物” | 第13-14页 |
三、1979 年我国首部刑法典直接将受贿罪犯罪对象表述为“贿赂”,后在其他法律规定的内容中有适当增减 | 第14页 |
四、1997 年刑法再次明确将受贿罪犯罪对象表述为“财物” | 第14页 |
五、我国港、澳、台地区对受贿罪犯罪对象的表述不尽一致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实然规定与理解适用 | 第16-25页 |
第一节 现行法律或文件对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实然规定 | 第16-17页 |
一、现行刑法的规定 | 第16-17页 |
二、现行其他法律的规定 | 第17页 |
三、现行指导性司法文件的规定 | 第17页 |
第二节、现行刑法上“财物”解释的观点争论与检评 | 第17-21页 |
一、财物与利益 | 第18-19页 |
二、现行刑法上“财物”解释的观点争论与检评 | 第19-21页 |
第三节、现行刑法上“财物”的法律适用 | 第21-25页 |
一、将“财物”含义作无限制扩大解释不符合“罪刑法定”基本原则 | 第21-22页 |
二、仅仅局限于法条上“财物”的字面意思正在为司法所摒弃 | 第22-23页 |
三、将“财物”的解释扩大到一切利益并不可取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检讨与应然表述 | 第25-38页 |
第一节 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检讨 | 第25-29页 |
一、检讨的缘由 | 第25-26页 |
二 我国刑法中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缺陷 | 第26-29页 |
第二节 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应然性表述 | 第29-38页 |
一、受贿罪的客体与本质 | 第30-31页 |
二、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特征 | 第31-32页 |
三、受贿罪犯罪对象的应然性表述 | 第32-33页 |
四、受贿罪犯罪对象应然性表述的理论可行性 | 第33-38页 |
第四章 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完善 | 第38-48页 |
第一节 “利益”表述法的困惑 | 第38-40页 |
一、“利益”概念过于宽泛 | 第38页 |
二、非财产性利益的定罪证据和标准难以确定 | 第38-39页 |
三、非财产性利益犯罪的量刑标准难以把握 | 第39页 |
四、非财产性利益的定罪处罚有违刑法的谦抑性原则 | 第39-40页 |
第二节 从提供性行为看“非财产性利益”犯罪化的具体问题 | 第40-46页 |
一、非财产性利益含义探讨 | 第40页 |
二、提供性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 第40-42页 |
三、对各种性贿赂形式的具体分析 | 第42-45页 |
四、对非财产性利益犯罪化的把握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受贿罪犯罪对象的立法选择 | 第46-4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后记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