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主城滨江住区开发策略及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3页 |
1 绪论 | 第13-29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3-15页 |
·实践背景 | 第13-14页 |
·理论背景 | 第14-15页 |
·有关概念的界定 | 第15-16页 |
·住区 | 第15页 |
·滨水(江)区 | 第15-16页 |
·本文所研究的重庆主城滨江住区 | 第16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6-25页 |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8-23页 |
·国内对滨水住区建设的研究动态 | 第23-25页 |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基本思路 | 第25页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研究框架 | 第26-29页 |
2 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发展演变及问题反思 | 第29-53页 |
·发展历程 | 第29-37页 |
·中外城市滨水住区发展历程 | 第29-31页 |
·重庆城市变迁与滨江住区发展的关系 | 第31-35页 |
·直辖以来重庆主城滨江住区的建设发展 | 第35-37页 |
·重庆滨江住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 第37-45页 |
·经济要素 | 第37-39页 |
·自然地理要素 | 第39-41页 |
·跨江技术的支持 | 第41-42页 |
·政策导向 | 第42页 |
·社会文化因素 | 第42-45页 |
·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 第45-52页 |
·滨江各类功能空间系统缺乏有效联系 | 第45-47页 |
·以滨江表层开发为主,缺乏纵深考虑 | 第47-48页 |
·缺乏对旧有建筑及环境的保护和再利用意识 | 第48-49页 |
·滨江路城市功能定位的合理性与未来发展空间 | 第49-50页 |
·滨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3 重庆滨江住区发展的规划策略 | 第53-91页 |
·重庆滨江住区开发的目标定位 | 第53-54页 |
·滨江住区的土地利用策略 | 第54-62页 |
·滨江居住用地开发的分布模式 | 第54-56页 |
·对滨江区域用地功能的调整 | 第56-60页 |
·用地功能的合理布局 | 第60-62页 |
·滨江住区的生态景观控制策略 | 第62-68页 |
·滨江住区的自然生态控制 | 第62-65页 |
·江—城—山互通的景观格局建设引导 | 第65-68页 |
·滨江住区交通模式的引导 | 第68-77页 |
·滨江区域的交通状况与住区发展 | 第68-72页 |
·滨江区域道路系统的职能定位 | 第72-73页 |
·发展多元化的滨江交通体系 | 第73-77页 |
·两江文化的传承与“新居住文化”的创造 | 第77-79页 |
·传承两江传统文化 | 第77-78页 |
·新城市居住文化的创造 | 第78-79页 |
·开发实施(建设)政策的制定 | 第79-90页 |
·开发实施政策的重要性 | 第79-80页 |
·法律保障 | 第80-84页 |
·开发控制 | 第84-88页 |
·补偿、鼓励政策的制定 | 第88-89页 |
·机构设置 | 第89页 |
·公众参与 | 第89-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4 滨江住区规划模式构想 | 第91-105页 |
·常见形态模式分析 | 第92-94页 |
·平行江岸展开型 | 第92页 |
·垂直江岸延伸型 | 第92页 |
·围合型 | 第92-93页 |
·混合型 | 第93-94页 |
·常见组合结构模式分析 | 第94-95页 |
·独立型 | 第94页 |
·自我平衡型 | 第94页 |
·大社区型 | 第94-95页 |
·滨江住区复合模式构想 | 第95-101页 |
·引入复合模式的必要性 | 第95-96页 |
·复合模式定义 | 第96页 |
·设计原则 | 第96页 |
·模式构想 | 第96-101页 |
·复合模式与现有模式相比的优势 | 第101-103页 |
·小结 | 第103-105页 |
5 滨江住区开发中的实例分析 | 第105-119页 |
·海棠晓月 | 第105-110页 |
·项目概况 | 第105-106页 |
·公共服务设施的外向复合 | 第106-107页 |
·自然地形、地貌与景观的结合 | 第107-108页 |
·多空间层次的设计特点 | 第108-109页 |
·遗憾和不足 | 第109-110页 |
·廊桥水岸 | 第110-114页 |
·项目概况 | 第110-111页 |
·景观视线的空间统筹 | 第111-113页 |
·公共服务设施的功能统筹 | 第113页 |
·遗憾和不足 | 第113-114页 |
·融汇半岛 | 第114-119页 |
·项目概况 | 第114页 |
·产业与多样化居住开发同步 | 第114-115页 |
·开放式街区模式 | 第115-116页 |
·遗憾和不足 | 第116-119页 |
6 结语 | 第119-123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119-121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21-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参考文献 | 第125-129页 |
附录 | 第129-133页 |
附录A:重庆主城滨江住区位置示意图 | 第129-130页 |
附录B:重庆主城部分滨江住区数据汇总表 | 第130-133页 |
附录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