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马蹄莲(Zantedeschia elliotiana Engler)组培快繁研究及多倍体诱导初探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 第9-10页 |
·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概况 | 第9-10页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 第10页 |
·多倍体育种在园林植物上的应用进展 | 第10-19页 |
·多倍体的类型 | 第11页 |
·多倍体育种的作用 | 第11-13页 |
·获得多倍体的途径 | 第13-17页 |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17-18页 |
·多倍体后代的选择和利用 | 第18页 |
·多倍体的应用前景 | 第18-19页 |
·秋水仙素和Oryzalin在多倍体育种上的应用 | 第19-22页 |
·秋水仙素在染色体加倍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Oryzalin在染色体加倍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秋水仙素和Oryzalin的比较 | 第21-22页 |
·彩色马蹄莲的研究进展 | 第22-30页 |
·彩色马蹄莲的生态学特性研究 | 第22-23页 |
·彩色马蹄莲的繁殖方法研究 | 第23-25页 |
·彩色马蹄莲的栽培技术研究 | 第25-28页 |
·彩色马蹄莲的育种研究 | 第28-30页 |
第2章 引言 | 第30-32页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2-38页 |
·试验材料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37页 |
·外植体材料的灭菌 | 第32-33页 |
·芽眼的萌发与增殖培养 | 第33-34页 |
·试管苗壮苗与生根 | 第34页 |
·瓶苗移栽和管理 | 第34页 |
·多倍体的诱导 | 第34-35页 |
·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第35页 |
·嵌合体的分离 | 第35-36页 |
·四倍体的扩繁与移栽 | 第36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外部形态特征比较 | 第36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叶片气孔特征比较 | 第36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耐热性比较 | 第36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过氧化氢酶活性比较 | 第36-37页 |
·数据处理 | 第37-38页 |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52页 |
·不同灭菌方法对获得无菌苗的影响 | 第38-40页 |
·0.1%升汞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 | 第38-39页 |
·杀菌剂处理外植体的效果比较 | 第39-40页 |
·培养基中附加不同抗生素的处理比较 | 第40页 |
·不同激素配比对黄色马蹄莲增殖效果的影响 | 第40-44页 |
·6-BA对侧芽萌发与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第40-41页 |
·不同激素浓度组合对芽增殖的影响 | 第41页 |
·试管苗的生根诱导 | 第41-44页 |
·不同移栽方法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不同炼苗方法的比较 | 第44页 |
·不同基质对小苗成活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秋水仙素诱导多倍体的效果 | 第45-46页 |
·Oryzalin诱导多倍体的效果 | 第46-47页 |
·多倍体的鉴定 | 第47页 |
·多倍体的扩繁、生根与移栽 | 第47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比较 | 第47-48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的叶片气孔特征比较 | 第48-50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的耐热性比较 | 第50-52页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2-57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球茎的灭菌方法 | 第52页 |
·最佳培养基配方 | 第52页 |
·瓶苗的移栽技术 | 第52页 |
·多倍体诱导试剂 | 第52页 |
·四倍体与二倍体比较 | 第52-53页 |
·讨论 | 第53-57页 |
·降低黄色马蹄莲初代培养的污染率的措施 | 第53页 |
·黄色马蹄莲离体繁殖再生植株的途径 | 第53-54页 |
·黄色马蹄莲的移栽技术 | 第54页 |
·黄色马蹄莲多倍体诱导的化学药剂 | 第54-56页 |
·黄色马蹄莲倍性鉴定的方法 | 第56页 |
·黄色马蹄莲四倍体的意义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6页 |
图版 | 第66-67页 |
缩略语表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在学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