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和解制度在中国的本土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刑事和解制度概述 | 第12-24页 |
·刑事和解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 第12-14页 |
·刑事和解制度与相关概念辩析 | 第14-24页 |
·辩析Ⅰ——刑事和解与辩诉交易 | 第15-16页 |
·辩析Ⅱ——刑事和解与私了 | 第16-17页 |
·辩析Ⅲ——刑事和解与附带民事诉讼和调解 | 第17-19页 |
·辩析 IV——刑事和解与“花钱买刑” | 第19-24页 |
第二章 刑事和解制度之比较法分析 | 第24-28页 |
·刑事和解制度之域外理论 | 第24-25页 |
·边沁功利主义刑罚观以及犯罪预防论 | 第24页 |
·李斯特目的刑主义以及矫正刑观 | 第24-25页 |
·刑事和解制度之域外实践 | 第25-26页 |
·北美经验——质疑到认可人性执法优势 | 第25页 |
·英国经验——少年犯和解执法官员主持 | 第25页 |
·德国经验——公诉与自诉区分性质处理 | 第25-26页 |
·法国经验——和解与调解多重角度选择 | 第26页 |
·域外经验对我国刑事和解制度运用的启示 | 第26-28页 |
·刑事和解不得违背国家利益 | 第27页 |
·刑事和解制度的自愿性 | 第27页 |
·刑事和解制度的利益保护 | 第27页 |
·刑事和解制度的效力监督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我国关于刑事和解制度的理论与尝试 | 第28-36页 |
·国内学者对刑事和解制度之理论综述 | 第28-30页 |
·学术动态综述 | 第28-29页 |
·国内学者分歧 | 第29-30页 |
·刑事和解制度的国内实践现状 | 第30-31页 |
·北京实践 | 第30页 |
·山西实践 | 第30-31页 |
·其他省份、地区相关实践 | 第31页 |
·对国内实践现状的总结 | 第31-36页 |
·侦查阶段的刑事和解 | 第32页 |
·起诉阶段的刑事和解 | 第32-33页 |
·审判阶段的刑事和解 | 第33页 |
·刑事和解现存问题总体分析 | 第33-36页 |
第四章 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方案 | 第36-44页 |
·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之前提 | 第36-38页 |
·儒家“无讼”思想——刑事和解的千年底蕴 | 第36-37页 |
·保护被害人的需要——法治时代的必然需求 | 第37页 |
·犯罪人的重归社会——刑事和解的人权尊重 | 第37-38页 |
·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之适用原则 | 第38-41页 |
·双方协议——受损利益的尊重与修复 | 第38-39页 |
·检方主导——国家公诉权的正确应用 | 第39-40页 |
·法院决定——国家审判权的无二体现 | 第40页 |
·先刑后民——刑事和解的程序法要求 | 第40-41页 |
·刑事和解制度本土化之理想构建 | 第41-44页 |
·范围 | 第41页 |
·条件 | 第41-43页 |
·回访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