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0-12页 |
·选题目的 | 第10-11页 |
·选题意义 | 第11页 |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1-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2 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基础理论 | 第12-15页 |
·旅游区位论 | 第12-13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3页 |
·旅游中心地理论 | 第13-14页 |
·点-轴系统理论 | 第14页 |
·核心一边缘理论 | 第14-15页 |
·生态位理论 | 第15页 |
·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 第15-18页 |
·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国内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概述 | 第17-18页 |
3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相关理论 | 第18-24页 |
·区域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 | 第18-22页 |
·区域旅游系统及其子系统—旅游目的地系统 | 第18-20页 |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要素识别及一般模式 | 第20-22页 |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演化和优化 | 第22-24页 |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演化 | 第22-23页 |
·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23-24页 |
4 平凉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的背景和SWOT分析 | 第24-36页 |
·平凉区域概况 | 第24-26页 |
·自然地理特征 | 第24-25页 |
·历史文化特征 | 第25页 |
·社会经济特征 | 第25-26页 |
·平凉旅游资源的特色以及分布 | 第26-31页 |
·旅游资源分类评价 | 第26-28页 |
·重点旅游资源等级及其开发现状 | 第28-29页 |
·资源分布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0页 |
·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 第30-31页 |
·平凉市旅游市场分析 | 第31-33页 |
·平凉旅游收入现状 | 第31-32页 |
·平凉客源市场分析 | 第32-33页 |
·交通和服务设施 | 第33页 |
·平凉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 | 第33-36页 |
·优势 | 第33-34页 |
·劣势 | 第34-35页 |
·机遇 | 第35-36页 |
·挑战 | 第36页 |
5 平凉市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 | 第36-52页 |
·平凉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内容 | 第36-39页 |
·平凉旅游发展阶段的判定 | 第36-38页 |
·平凉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内容 | 第38-39页 |
·构建“两极三轴四组团”的总体旅游空间格局 | 第39-44页 |
·三条旅游发展轴 | 第40-41页 |
·两大旅游增长极 | 第41-44页 |
·四大功能组团区 | 第44页 |
·平凉旅游景区景点的优化 | 第44-46页 |
·挖掘旅游景区的文化内涵、扩大景区规模 | 第44-45页 |
·旅游景区之间的空间联合 | 第45-46页 |
·旅游景区(景点)以一定的中心城市(城镇)作为依托 | 第46页 |
·崆峒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 第46-52页 |
·崆峒区旅游空间结构组成要素分析 | 第48-50页 |
·崆峒区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对策 | 第50-52页 |
6 平凉市区旅游形象设计 | 第52-58页 |
·区域旅游形象识别系统的内容 | 第53页 |
·区域旅游形象定位 | 第53页 |
·区域旅游形象设计 | 第53页 |
·市场感应分析 | 第53-54页 |
·总体旅游形象定位分析 | 第54页 |
·旅游形象设计 | 第54-58页 |
·理念形象设计(MI) | 第54-55页 |
·行为形象设计(BI) | 第55-56页 |
·视觉形象设计(VI) | 第56-58页 |
7 平凉和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 | 第58-63页 |
·平凉和周边地区旅游合作的必要性 | 第58-59页 |
·有利于平凉旅游空间要素和其他区域的优化组合 | 第58页 |
·有利于提升平凉旅游形象 | 第58页 |
·有利于平凉区位优势的发挥 | 第58-59页 |
·平凉跨区域旅游合作开发中的现存问题分析 | 第59页 |
·区域旅游合作主要是企业自发行为,政府间的旅游合作实效较差 | 第59页 |
·平凉的中心城市发展较慢,和周边的城市还未形成密切合作的旅游网络 | 第59页 |
·和周边旅游城市的旅游合作任重而道远 | 第59页 |
·平凉和周边旅游合作的构想 | 第59-63页 |
·合作的目标 | 第59-62页 |
·合作的途径 | 第62-63页 |
8 结语 | 第63-65页 |
·论文创新之处 | 第63页 |
·有待完善的工作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后记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