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导论 | 第7-19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一)农村学校处于教育发展的薄弱环节,急需发展 | 第7页 |
(二)新型校际合作方式是推动农村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7页 |
(三)XN小学发展具有典型性 | 第7-8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一)国内外学校组织变革研究 | 第8-9页 |
(二)国内外农村学校改进研究 | 第9-11页 |
(三)国内外农村学校发展研究 | 第11-16页 |
三、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6-17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四、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7-19页 |
第一章 背景:XN小学的发展及村小联盟的诞生 | 第19-24页 |
一、XN小学的发展 | 第19-21页 |
(一)XN小学所处区域概况 | 第19-20页 |
(二)XN小学的历史回顾与现状介绍 | 第20-21页 |
二、村小联盟的诞生 | 第21-24页 |
(一)“四片两带”提供温沃的土壤 | 第21-22页 |
(二)“种子校长”落到农村 | 第22页 |
(三)联盟种子生根发芽 | 第22-23页 |
(四)联盟种子的茁壮成长 | 第23-24页 |
第二章 XN小学的变革:是契机也是危机 | 第24-32页 |
一、“四辆马车”并驾齐驱促发展 | 第24-26页 |
(一)教育局政策引领 | 第24页 |
(二)村委的大力支持 | 第24-25页 |
(三)华大集团的资助 | 第25页 |
(四)校长引领:城市校长的教育情怀 | 第25-26页 |
二、学校诉求:一片荒芜的“刺痛” | 第26-32页 |
(一)学校地处偏僻,办学条件受限 | 第26-27页 |
(二)学校规模小,办学目标含糊 | 第27-28页 |
(三)教师队伍缺乏活力 | 第28-30页 |
(四)学生发展的局限性 | 第30-31页 |
(五)家庭教育的缺失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摸索中找到方向 | 第32-58页 |
一、联盟文化指引方向 | 第32-35页 |
(一)联盟文化 | 第32-33页 |
(二)XN小学的“和美教育” | 第33-35页 |
二、“软硬兼施”突破发展 | 第35-38页 |
(一)硬件设施设备现代化 | 第35-37页 |
(二)教师专业成长迅速 | 第37-38页 |
三、“项目研修”遍地开花 | 第38-54页 |
(一)课程研发项目 | 第38-45页 |
(二)师生心灵成长项目 | 第45-50页 |
(三)教学工具项目 | 第50-53页 |
(四)网络研修项目 | 第53-54页 |
四、“家校联合”实现双赢 | 第54-58页 |
(一)联盟家长联培 | 第55-56页 |
(二) 学校的家校互动 | 第56-58页 |
第四章 发展中的蜕变与思考 | 第58-67页 |
一、发展中的蜕变 | 第58-63页 |
(一)学校层面:整体办学水平提高 | 第58-59页 |
(二)教师层面:专业情感双提升 | 第59-60页 |
(三)学生层面:获得全面发展 | 第60-62页 |
(四)家长变化:多了份信赖与踏实 | 第62-63页 |
二、村小联盟发展的思考 | 第63-67页 |
(一)村小联盟发展的成功经验 | 第63-64页 |
(二)对村小联盟发展的建议 | 第64-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9页 |
后记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