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 ·国外研究概况 | 第10-11页 |
| ·国内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论文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 2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与土地利用的相互作用分析 | 第18-33页 |
|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 ·土地区位理论 | 第18页 |
| ·地租理论 | 第18-19页 |
| ·城市发展机制与城市规划理论 | 第19-20页 |
| ·相关概念解析 | 第20-24页 |
| ·游憩与旅游 | 第20-21页 |
| ·城市游憩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 | 第21-22页 |
| ·城市土地利用内涵 | 第22-23页 |
| ·本文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23-24页 |
|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与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分析 | 第24-33页 |
| ·城市土地利用对游憩空间开发的作用 | 第24-29页 |
|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对土地利用的作用 | 第29-33页 |
| 3 城市游憩空间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系统分析 | 第33-39页 |
|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机制分析 | 第33-35页 |
| ·土地利用对游憩空间的作用机制 | 第33-35页 |
|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对土地利用的作用机制 | 第35页 |
|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模式分析 | 第36-39页 |
| 4 基于城市空间相互作用的城市游憩空间开发与土利用相互关系模型研究 | 第39-49页 |
| ·研究思路 | 第39页 |
| ·空间相互作用模型 | 第39-43页 |
| ·引力模型 | 第39-40页 |
| ·潜能模型 | 第40-43页 |
|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43-49页 |
| ·概述 | 第43-45页 |
| ·模型构建思路 | 第45-46页 |
| ·模型构建 | 第46-49页 |
| 5 城市游憩空间开发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实证分析 | 第49-58页 |
| ·广州城市 RBD的界定 | 第49-50页 |
| ·天河 RBD的形成过程与土地利用概况 | 第50-51页 |
| ·形成背景 | 第50页 |
| ·形成过程 | 第50-51页 |
| ·土地利用概况 | 第51页 |
| ·广州土地利用对天河 RBD开发与发展的作用 | 第51-53页 |
| ·用地布局调整促进天河 RBD的开发 | 第51-52页 |
| ·土地利用规划影响天河 RBD的形成与发展 | 第52-53页 |
| ·天河 RBD对城市土地利用的作用 | 第53-56页 |
| ·影响城市空间格局与用地布局调整 | 第53-55页 |
| ·天河 RBD发展促使新功能区的形成,引导土地集聚利用 | 第55-56页 |
| ·天河 RBD吸引土地开发 | 第56页 |
| ·天河 RBD开发与土地利用互动关系 | 第56-58页 |
| 6 主要结论 | 第58-60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58-59页 |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