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现状 | 第9-12页 |
·不考虑支承梁变形影响的分析方法 | 第9-11页 |
·考虑支承梁变形影响的分析方法 | 第11-12页 |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步骤 | 第12-14页 |
·研究对象及本文内容 | 第12页 |
·非线性分析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步骤 | 第13-14页 |
2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 | 第14-31页 |
·有限元模型 | 第14-17页 |
·分离式模型 | 第14-16页 |
·组合式模型 | 第16页 |
·整体式模型 | 第16-17页 |
·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17-18页 |
·材料的破坏准则 | 第18-19页 |
·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模式 | 第19-22页 |
·离散裂缝模式(分离式裂缝模式) | 第20-21页 |
·片状裂缝模式(分布式裂缝模式) | 第21-22页 |
·断裂力学模式 | 第22页 |
·其他裂缝模式 | 第22页 |
·裂缝模式的选取 | 第22页 |
·混凝土单元破坏后的处理 | 第22-26页 |
·混凝土开裂后的剪切刚度 | 第26-27页 |
·非线性有限元数值方法的解法 | 第27-31页 |
·增量法 | 第27-28页 |
·迭代法 | 第28-29页 |
·增量迭代混合法 | 第29-30页 |
·收敛准则 | 第30-31页 |
3 支承于梁上的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挠度的非线性分析 | 第31-48页 |
·基本假定和单元计算模型 | 第32-35页 |
·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 | 第32-33页 |
·支承梁 | 第33-34页 |
·薄板、支承梁单元的连接 | 第34-35页 |
·单元应变 | 第35页 |
·本构关系 | 第35-38页 |
·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 | 第35-37页 |
·支承梁 | 第37-38页 |
·单元刚度矩阵及整体刚度矩阵 | 第38-39页 |
·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 | 第38-39页 |
·支承梁 | 第39页 |
·等效节点荷载 | 第39-40页 |
·单元开裂后节点释放力及不平衡节点力 | 第40-42页 |
·单元受压破坏后的处理 | 第42-43页 |
·双向薄板的几何模型及相关概念说明 | 第43-44页 |
·双向薄板的边界条件 | 第44-45页 |
·程序设计 | 第45-48页 |
·非线性分析的计算步骤 | 第45页 |
·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程序的结构特点、设计流程图 | 第45-48页 |
4 计算结果分析与比较 | 第48-59页 |
·计算结果校核 | 第48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非线性计算方法与弹性法的比较 | 第48页 |
·板挠度在考虑支承梁刚度与未考虑时的比较 | 第48-50页 |
·梁板相对刚度比值对板挠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板厚的影响 | 第51-52页 |
·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挠度公式及位移修正系数 | 第52-59页 |
·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跨中挠度公式 | 第52-55页 |
·钢筋混凝土双向薄板挠度修正系数 | 第55-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展望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