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引言 | 第11-17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2 本文研究目标内容及意义 | 第11-13页 |
·本文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1-12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12-13页 |
·农业市场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 第12页 |
·农业市场化是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 | 第12-13页 |
·农业市场化是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动力,也是推动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础和动力 | 第13页 |
·推进农村市场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 第13页 |
3 对农业市场化研究的成果和主要观点 | 第13-16页 |
4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及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特殊性 | 第17-24页 |
1 农业市场化的内涵及特征 | 第17-19页 |
·农业主体的价值取向从自给型向市场型转变 | 第18页 |
·从分散、多样化生产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 第18-19页 |
2 农业的产业特性和市场化边界 | 第19-20页 |
3 国外农业市场化建设经验 | 第20-21页 |
·农业市场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动下发展和实现的 | 第20页 |
·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相当健全 | 第20-21页 |
·农产品的流通组织和服务相当的完善 | 第21页 |
·政府在农业市场化建设中,发挥着重大的宏观调控的作用 | 第21页 |
4 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特殊性 | 第21-24页 |
·我国农业市场化是一个从计划向市场转轨的过程,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发展的过程 | 第22-23页 |
·我国农业市场化也是一个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 | 第23-24页 |
第二章 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测度:以涟源为例 | 第24-34页 |
1 农业市场化程度测度指标的选择和建模 | 第24-26页 |
2 学术界对我国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测度(1978-2000) | 第26-28页 |
3 实证分析:涟源市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测算及分析(2000-2006年) | 第28-34页 |
·从农业市场主体来看,个体素质、物质基础、外部环境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 | 第30页 |
·从要素市场化来看,体制性障碍尚未真正突破 | 第30-32页 |
·从社会化服务体系来看,问题不少 | 第32页 |
·从流通体系来看,信息、标准化等方面比较滞后 | 第32-33页 |
·从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来看,仍需加强 | 第33-34页 |
第三章 对我国农业市场化现状和制约因素的分析 | 第34-41页 |
1 我国农业市场化取得的成就和现状分析 | 第34-37页 |
·农户成为农业主要的市场主体 | 第34-35页 |
·农产品价格基本实现了市场定价 | 第35页 |
·农村市场体系初具规模 | 第35-36页 |
·农业专业化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 | 第36页 |
·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滞后 | 第36-37页 |
2 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制约因素 | 第37-41页 |
·农业弱质性的制约 | 第37-38页 |
·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 | 第38-39页 |
·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不完善的制约 | 第39页 |
·市场主体经营能力的制约 | 第39-40页 |
·资源紧缺的制约 | 第40-41页 |
第四章 推动我国农业市场化进程的对策 | 第41-52页 |
1 多管齐下,壮大农业市场主体 | 第41-43页 |
·壮大农业市场主体是推进农业市场化的前提 | 第41页 |
·农户成为市场主体的条件 | 第41-42页 |
·壮大农业市场主体的措施 | 第42-43页 |
·切实维护农户的经营自主权 | 第42页 |
·提高广大农民的综合素质 | 第42页 |
·支持农民自愿创建农业合作组织 | 第42页 |
·培育多元化农业市场主体 | 第42-43页 |
2 明晰产权,加快培育农业生产要素市场 | 第43-45页 |
·农业生产要素不能自由流动是影响农业市场化的主要因素 | 第43页 |
·加快土地产权的改革步伐 | 第43-44页 |
·建立和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推动劳动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 第44页 |
·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 第44-45页 |
·加快技术在农业中的推广和应用 | 第45页 |
3 建立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专业化生产 | 第45-47页 |
·农业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性 | 第45-46页 |
·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是农户参与市场分工生产的重要条件 | 第46页 |
·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户专业化生产 | 第46-47页 |
·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 第46-47页 |
·建立高效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 第47页 |
4 加快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 第47-48页 |
5 加强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植 | 第48-52页 |
·调整政府对农业的扶持方式 | 第49页 |
·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 | 第49页 |
·加快农业市场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 第49-50页 |
·进一步构建农村服务体系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