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模糊控制策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ABS系统的发展历史与应用 | 第10-11页 |
| ·国内外ABS控制技术研究概况 | 第11-16页 |
| ·逻辑门限控制 | 第12-13页 |
| ·滑膜变结构控制 | 第13页 |
| ·PID控制 | 第13-14页 |
| ·模糊控制 | 第14-15页 |
| ·最优控制 | 第15-16页 |
| ·ABS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汽车ABS工作原理和系统建模 | 第19-31页 |
| ·汽车制动过程中的ABS控制原理 | 第19-21页 |
| ·汽车制动过程的描述 | 第19-20页 |
| ·基于滑移率的ABS控制策略分析 | 第20-21页 |
| ·ABS工作原理 | 第21-22页 |
| ·ABS的基本结构与布置形式 | 第22-26页 |
| ·ABS的基本结构 | 第22-24页 |
| ·ABS的布置方式及其对ABS性能的影响 | 第24-26页 |
| ·汽车ABS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6-30页 |
| ·单轮车辆模型 | 第26-27页 |
| ·车轮轮胎模型 | 第27-29页 |
| ·制动系统模型 | 第29-30页 |
| ·部分动力学系统模型的SIMULINK实现 | 第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 第31-39页 |
| ·模糊控制的数学基础 | 第31-32页 |
| ·模糊集合 | 第31-32页 |
| ·模糊集合的隶属函数表示 | 第32页 |
| ·ABS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第32-34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 第34-36页 |
| ·模糊控制器的组成 | 第34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设计流程 | 第34-36页 |
| ·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36-38页 |
| ·关系矩阵法 | 第36-37页 |
| ·查表法 | 第37页 |
| ·公式解析法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汽车ABS的模糊控制仿真研究 | 第39-48页 |
| ·ABS模糊控制器的建立 | 第39-43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与输出变量 | 第39页 |
| ·模糊控制器的输入变量及输出变量的论域 | 第39-40页 |
| ·模糊控制规则 | 第40-43页 |
| ·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仿真研究 | 第43-45页 |
| ·加入路面识别的ABS模糊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汽车ABS模糊控制器的软硬件实现 | 第48-73页 |
| ·ABS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原理 | 第48-50页 |
| ·ABS控制器单片机仿真开发 | 第50-52页 |
| ·单片机开发系统的特点 | 第50页 |
| ·单片机开发系统的组成 | 第50-51页 |
| ·仿真软件的实现 | 第51-52页 |
| ·ABS控制器的实施 | 第52-53页 |
| ·模糊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 | 第53-58页 |
| ·CPU的选择及系统的总体布置 | 第53-55页 |
| ·电磁阀的电源管理及驱动输出模块 | 第55-56页 |
| ·轮速信号的输入处理模块设计 | 第56-57页 |
| ·诊断信号的处理模块设计 | 第57页 |
| ·系统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 第57-58页 |
| ·控制器硬件实现 | 第58页 |
| ·ABS模糊控制器软件系统设计 | 第58-72页 |
| ·ABS模糊控制器控制软件的特点 | 第58-59页 |
| ·ABS主程序总体设计 | 第59页 |
| ·诊断系统设计 | 第59-61页 |
| ·I~2C串口通讯的实现 | 第61-64页 |
|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第64-65页 |
| ·数据采集与轮速处理 | 第65-69页 |
| ·车轮滑移率误差和变化率计算模块设计 | 第69-70页 |
| ·ABS模糊控制算法的实现 | 第70-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第81-82页 |
| 附录B 汽车ABS模糊控制器硬件设计部分原理图 | 第82-84页 |
| 附录C 汽车ABS模糊控制器开发相关实物图片 | 第84-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