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研究的目的和难点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研究的难点 | 第13页 |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第13-14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页 |
·论文存在的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现状和测量方法 | 第15-25页 |
·产业内贸易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产业内贸易的定义 | 第15页 |
·产业内贸易的界定 | 第15-16页 |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现状 | 第16-22页 |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早期研究 | 第16-17页 |
·三种主要的产业内贸易模型类别 | 第17-19页 |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 第19-21页 |
·产业内贸易理论实证研究的发展过程 | 第21-22页 |
·产业内贸易的测量方法 | 第22-25页 |
·格鲁贝尔与劳埃德测量法 | 第22-23页 |
·阿奎诺测量法 | 第23页 |
·G-H-M 测量方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 第25-44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的总体趋势分析 | 第25-31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贸易现状 | 第25-26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总体情况分析 | 第26-31页 |
·结论 | 第31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水平性和垂直性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 | 第31-42页 |
·研究采用的测量方法 | 第31-33页 |
·研究对象和年份的选择 | 第33-36页 |
·实证分析 | 第36-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分析 | 第44-55页 |
·影响我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因素 | 第44-51页 |
·规模经济是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产业基础 | 第44-46页 |
·人均GDP 是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拉动动力 | 第46-48页 |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是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加速因素 | 第48-49页 |
·外国直接投资是双边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助推因素 | 第49-50页 |
·地理和区位因素间接制约着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 第50-51页 |
·影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的实证检验 | 第51-55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51-52页 |
·计量方法与数据说明 | 第52-53页 |
·实证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4-55页 |
第五章 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 第55-63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内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55-59页 |
·中国--东盟双边国家的产业结构比较相似 | 第55页 |
·中国对东盟各国产业内贸易的发展存在较大差异 | 第55-56页 |
·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的逆差在不断增大 | 第56页 |
·中国--东盟双边产业内贸易的产品偏低级化 | 第56页 |
·中国与东盟各国家之间贸易的相互依存度较低 | 第56-57页 |
·双边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流量少、投资产业选择的差异大 | 第57-59页 |
·进一步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贸易的对策 | 第59-63页 |
·进一步加快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步伐 | 第59页 |
·针对东盟各国不同的产业优势来选择合理的贸易方式 | 第59-60页 |
·积极推动国内地方区域产业一体化战略的实施 | 第60页 |
·注重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 第60-62页 |
·积极促进双边国家间相互投资的发展 | 第62-63页 |
结束语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8-69页 |
附录 B:回归分析的计量结果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