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7页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育人模式的研究回顾 | 第9-13页 |
·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和思想的研究 | 第9-10页 |
·对国内不同类型的育人模式的研究 | 第10-12页 |
·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 | 第12-13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3-15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第2章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 第17-22页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概况 | 第17-18页 |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民办高职教育兴起的现状与原因 | 第18-19页 |
·江西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 第19-22页 |
第3章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及发展趋势 | 第22-30页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社会背景 | 第22-24页 |
·信息工业化 | 第22页 |
·国内就业市场 | 第22-23页 |
·从业人员受教育状况 | 第23-24页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 第24-30页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 第25页 |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要求 | 第25-26页 |
·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要求 | 第26-28页 |
·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 第28页 |
·推行素质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 第28-30页 |
第4章 江西高职教育育人模式的个案研究 | 第30-40页 |
·“产教结合”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江西H学院为例 | 第30-34页 |
·“产教结合”模式的内涵 | 第30页 |
·“产教结合”模式的实施与特征 | 第30-34页 |
·“三元育人模式”的个案研究——以江西W职业学院为例 | 第34-38页 |
·“三元育人”模式的创立及其内涵 | 第34页 |
·“三元育人模式”的实施及其成果 | 第34-38页 |
·“订单式”培养模式 | 第38-40页 |
·校企双方签订用人及人才培养协议 | 第39页 |
·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 | 第39页 |
·利用校企双方教育资源,共同培养人才 | 第39-40页 |
第5章 对高职教育育人模式的思考及对个案模式的评价 | 第40-48页 |
·对高职教育育人模式的思考 | 第40-41页 |
·对“产教结合”模式的评价 | 第41-44页 |
·产教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 第41-42页 |
·产教结合是高职院校专业发展的要求 | 第42页 |
·产教结合是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和业务水平的主要途径 | 第42-43页 |
·产教结合符合高职学生成长发展的要求 | 第43页 |
·产教结合模式不足之处 | 第43-44页 |
·对“三元育人模式”的评价 | 第44-45页 |
·“三元育人模式”的提出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 第44页 |
·“三元育人模式”充分体现了对“德育”的重视 | 第44页 |
·“三元育人模式”是合乎教育规律的理念 | 第44-45页 |
·三元育人模式体现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 第45页 |
·对“订单式”模式的评价 | 第45-48页 |
·“订单式”模式提高了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 | 第45-46页 |
·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是增强高等职业院校活力的重要举措 | 第46-47页 |
·有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 | 第47页 |
·培养目标的针对性带来一定的局限 | 第47-48页 |
第6章 对江西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发展的若干建议 | 第48-53页 |
·处理好规模与内涵的关系 | 第48-49页 |
·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 | 第49-50页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 第50-51页 |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 | 第51页 |
·重视学生道德素质的教育 | 第51-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