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37页 |
第1章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第10-14页 |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现象及其意义 | 第10页 |
·植物雄性不育的类型及其遗传理论 | 第10-11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培育 | 第11-14页 |
·回交转育法 | 第11页 |
·人工创造保持系法 | 第11-12页 |
·利用异质小麦置换回交法 | 第12-13页 |
·利用染色体工程技术创制不育系 | 第13页 |
·用生物技术方法创制不育系 | 第13-14页 |
第2章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 第14-21页 |
·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细胞学基础 | 第14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研究 | 第14-16页 |
·激素调控 | 第14-15页 |
·代谢相关蛋白及酶活性 | 第15页 |
·氨基酸的含量 | 第15页 |
·Ca~(2+)浓度与分布 | 第15-16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16-21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相关基因(CMS-associated genes)的研究 | 第16-18页 |
·核育性恢复基因(Rf)的研究 | 第18-19页 |
·细胞质雄性不育机理研究 | 第19-21页 |
第3章 植物线粒体遗传系统的研究 | 第21-30页 |
·植物线粒体基因组的特征 | 第21页 |
·小麦线粒体基因组结构 | 第21页 |
·线粒体基因表达调控 | 第21-30页 |
第4章 分子标记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 第30-34页 |
·遗传标记的概念及其发展 | 第30-31页 |
·几种最常用分子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第31-32页 |
·RFLP 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第31页 |
·RAPD 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第31-32页 |
·AFLP 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第32页 |
·SSR 标记的基本原理及应用 | 第32页 |
·RPAD 标记用于线粒体基因组研究的可行性及优势 | 第32-34页 |
第5章 研究方案 | 第34-37页 |
·立题背景 | 第34页 |
·研究目的 | 第34-35页 |
·试验思路 | 第35页 |
·研究展望 | 第35-37页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37-56页 |
第6章 线粒体DNA 的高效提取方法研究 | 第37-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方法 | 第38页 |
·mtDNA 的质量及纯度检测 | 第38页 |
·RAPD 扩增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mtDNA 紫外吸光度分析 | 第39-40页 |
·mtDNA 的琼脂糖电泳检测结果 | 第40页 |
·mtDNA 的RAPD 分析 | 第40-41页 |
·影响mtDNA 产率的因素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3页 |
第7章 小麦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 的变异性及其分子标记 | 第43-5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44页 |
·mtDNA 的提取 | 第44页 |
·mtDNA 的RAPD 分析 | 第4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9页 |
·不育系与对应细胞质山羊草mtDNA 的比较分析 | 第44-47页 |
·不育系和对应F1 的mtDNA 的比较分析 | 第47-49页 |
·讨论 | 第49-51页 |
第8章 其他几类不育系及其杂种F1的线粒体DNA 变异性分析 | 第51-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1页 |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研究方法 | 第5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1-52页 |
·讨论 | 第52-54页 |
第9章 结论与总结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附录1 常用溶液配方 | 第66-68页 |
附录2 缩写词(ABBREVIATIONS)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