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目录 | 第9-14页 |
1 绪论 | 第14-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研究的对象 | 第15-16页 |
·选题的依据 | 第16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6页 |
·本题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2 研究的方法及思路 | 第18-19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18页 |
·比较法 | 第18页 |
·定性与定量分析法 | 第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3 体育法学的基本概述 | 第19-25页 |
·体育法与体育法学 | 第19-20页 |
·体育法的概念 | 第19页 |
·体育法学的概念 | 第19-20页 |
·体育法学产生与发展 | 第20页 |
·我国体育法的法律体系 | 第20-22页 |
·法律体系的概念 | 第21页 |
·体育法律体系的概念 | 第21页 |
·我国体育法的体系 | 第21-22页 |
·我国体育法学研究的内容体系 | 第22-25页 |
·体育法学基本理论与原理体系 | 第23-24页 |
·体育法律制度体系 | 第24页 |
·体育法律责任及其他问题 | 第24-25页 |
4 "比较"研究之释义 | 第25-27页 |
·"比较"研究的语源意义 | 第25页 |
·"比较"研究的现代意义 | 第25-27页 |
5 比较法方法论 | 第27-33页 |
·比较法的定义 | 第27页 |
·比较法与比较方法论的关系 | 第27页 |
·比较方法论产生的背景 | 第27-29页 |
·比较法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 第29-30页 |
·以超出本国法范围为比较法方法论研究的前提 | 第29页 |
·法律具有可比性 | 第29-30页 |
·比较法方法论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是在比较评价上得出"新知" | 第30页 |
·比较法方法论的基本形式 | 第30-33页 |
·双边比较与多边比较 | 第30页 |
·对内比较与对外比较 | 第30-31页 |
·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 | 第31页 |
·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 | 第31页 |
·结构比较与功能比较 | 第31-33页 |
6 比较法方法论对比较体育法研究的意义 | 第33-41页 |
·相关基本概念 | 第33-34页 |
·法系的概念 | 第33页 |
·大陆法系 | 第33页 |
·英美法系 | 第33-34页 |
·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 第34页 |
·体育法学比较研究的世界性意义 | 第34-37页 |
·体育法学比较研究的世界观 | 第34-35页 |
·体育法学比较研究的世界目的观 | 第35-36页 |
·比较体育法学的世界品位观 | 第36-37页 |
·体育法比较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37-41页 |
·对我国体育法学教育和研究发展的推动作用 | 第38页 |
·促进我国体育立法的健全和完善 | 第38页 |
·对我体育法律实践的镜鉴作用 | 第38-39页 |
·对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体育的合作交流的作用 | 第39页 |
·我国体育法比较研究对于我国参与WTO市场竞争的意义 | 第39-41页 |
7 1995以来我国体育法比较研究文献与理论现状 | 第41-66页 |
·体育法比较研究的文献量及其期刊分布情况 | 第41-42页 |
·体育法比较研究的年份分布情况 | 第42-43页 |
·体育法比较研究的国别(地区)及法系分布情况 | 第43-44页 |
·我国体育法学比较研究理论现状 | 第44-57页 |
·关于英美法系的体育法比较 | 第44-48页 |
·关于美国体育法 | 第45-46页 |
·关于英国体育法 | 第46-47页 |
·关于加拿大体育法 | 第47-48页 |
·关于澳大利亚体育法 | 第48页 |
·关于英美的体育法学特征 | 第48页 |
·关于大陆法系的体育法比较 | 第48-52页 |
·关于法国体育法 | 第48-49页 |
·关于德国体育法 | 第49-50页 |
·关于意大利体育法 | 第50页 |
·荷兰体育法 | 第50-51页 |
·欧盟体育法一体化趋向性 | 第51页 |
·关于日本体育法 | 第51-52页 |
·关于其他国家(地区)体育法 | 第52-54页 |
·俄罗斯体育法 | 第52-53页 |
·巴西体育法 | 第53页 |
·印度体育法 | 第53-54页 |
·关于我国港、澳、台地区的体育法 | 第54页 |
·关于在不同形式下中外体育法的比较研究的现状 | 第54-57页 |
·关于体育法的双边比较与多边比较 | 第54-55页 |
·关于体育法的对内比较和与对外比较 | 第55页 |
·关于体育法的横向比较纵向比较 | 第55-56页 |
·关于体育法的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 | 第56页 |
·关于体育法的结构比较与功能比较 | 第56-57页 |
·比较法方法论视角下的我国体育法比较研究 | 第57-64页 |
·基本理论概念的介绍 | 第57-58页 |
·我国目前比较体育法三个"层次"的文献分布情况 | 第58-59页 |
·叙述性体育法的比较研究 | 第59-62页 |
·评价性体育法学的比较研究 | 第62-63页 |
·沿革性体育法学的比较研究 | 第63-64页 |
·体育法学比较研究的"层"序与程序 | 第64-66页 |
8 问题及建议 | 第66-71页 |
·我国体育法比较研究文献分布问题 | 第66-67页 |
·从体育法比较研究文献量及期刊分布来看 | 第66页 |
文献数量相对较少,期刊分布不够均衡 | 第66页 |
·从体育法比较研究文献的年份分布来看 | 第66页 |
入世前后的文献数量比差较大,研究进展偏显滞后 | 第66页 |
·从体育法比较研究文献的法系与国别分布来看 | 第66-67页 |
对大陆法系国家的比较研究较少,对英美法系国家的比较研究较多 | 第67页 |
·我国体育法学比较研究方法理论问题 | 第67-68页 |
·体育法治比较研究方面 | 第67页 |
叙述性比较研究甚多,评价性比较研究甚少 | 第67页 |
·在法系背景之下各国体育法比较方面 | 第67页 |
比较研究没有与法系的法律背景相结合,其理论研究少且深度不够 | 第67页 |
·在多维度不同视角下中外体育比较研究方面 | 第67-68页 |
单一视角的体育法比较研究甚多,多重视角的比较研究贫乏 | 第68页 |
·对体育法比较研究的层次及程序问题 | 第68-69页 |
·层次问题 | 第68页 |
叙述性层次的比较研究太多,评价层次的比较研究太少 | 第68页 |
·程序问题 | 第68-69页 |
研究程序逻辑结构不够严密,缺少功能性评价研究程序 | 第68-69页 |
·相关建议 | 第69-71页 |
·梳理体育法学研究概貌,界定体育法学基本内核 | 第69页 |
·结合我国法制国情,加强体育法学的研究 | 第69页 |
·从法学比较方法论的视角开展体育法学的比较研究 | 第69页 |
·加快培养体育法学专门人才,积极增进体育法学国际交流 | 第69页 |
·及时由叙述性比较程序上升至功能层面的评价性比较程序 | 第69-71页 |
9 比较体育法体系的建构 | 第71-73页 |
·比较体育法的基本理论体系 | 第71-72页 |
·体育法律制度体系的比较 | 第72页 |
·世界体育法制的评价 | 第72-73页 |
10 后续研究及主要创新 | 第73-74页 |
·后续研究 | 第73页 |
·主要创新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