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1-2 再制造的现状 | 第8-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再制造的研究 | 第11页 |
1-3-2 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 | 第11-12页 |
1-3-3 矿山设备的再制造 | 第12-13页 |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13-15页 |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页 |
1-4-2 论文结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再制造和疲劳寿命分析及其关系 | 第15-23页 |
§2-1 再制造工程的内涵 | 第15-17页 |
2-1-1 再制造在产品全寿命周期中的位置 | 第15页 |
2-1-2 再制造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2-1-3 再制造在我国面临的发展问题 | 第16-17页 |
§2-2 疲劳寿命分析在再制造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2-3 疲劳寿命分析及方法 | 第18-22页 |
2-3-1 疲劳寿命分析的发展 | 第18页 |
2-3-2 疲劳寿命分析的方法 | 第18-22页 |
§2-4 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破碎机主轴模态分析 | 第23-34页 |
§3-1 模态理论 | 第23-24页 |
3-1-1 模态分析理论 | 第23页 |
3-1-2 模态分析的过程 | 第23-24页 |
§3-2 破碎机主轴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24-30页 |
3-2-1 主轴模型 | 第24页 |
3-2-2 主轴约束分析 | 第24-25页 |
3-2-3 主轴有限元节点网格的划分 | 第25-27页 |
3-2-4 模态分析边界的设置 | 第27-30页 |
§3-3 主轴工作模态分析 | 第30-33页 |
3-3-1 主轴模态分析边界自由度的分析 | 第30页 |
3-3-2 主轴提取模态的确定 | 第30-31页 |
3-3-3 模态分析及模态参数分析结果 | 第31-33页 |
§3-4 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基于模态综合法的载荷谱创建 | 第34-47页 |
§4-1 基于模态综合法的模态分析 | 第34-40页 |
4-1-1 模态综合理论 | 第34-35页 |
4-1-2 模态综合法分析中模态的提取 | 第35页 |
4-1-3 模态综合法模态分析设置 | 第35-36页 |
4-1-4 模态分析输入文件的生成 | 第36-38页 |
4-1-5 Nastran模态求解 | 第38-40页 |
§4-2 主轴弹性体的创建 | 第40-41页 |
4-2-1 弹性体的坐标表示 | 第40页 |
4-2-2 弹性体的运动方程 | 第40-41页 |
4-2-3 生成主轴弹性体 | 第41页 |
§4-3 破碎机多体仿真模型的创建 | 第41-45页 |
4-3-1 破碎机整体模型的创建 | 第41-42页 |
4-3-2 利用MSC·Adams建立刚性仿真系统 | 第42页 |
4-3-3 MSC·Adams/Flex模块的功能 | 第42-43页 |
4-3-4 利用MSC·Adams/Flex模块替换刚性体建立刚柔耦合模型 | 第43-45页 |
§4-4 疲劳载荷谱的提取 | 第45-46页 |
4-4-1 模态应力恢复 | 第45页 |
4-4-2 生成疲劳载荷谱 | 第45-46页 |
§4-5 小结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破碎机主轴疲劳寿命分析 | 第47-57页 |
§5-1 主轴疲劳寿命仿真计算 | 第47-51页 |
5-1-1 疲劳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7-48页 |
5-1-2 疲劳分析的理论依据 | 第48页 |
5-1-3 主轴疲劳仿真分析 | 第48-50页 |
5-1-4 疲劳寿命分析结果 | 第50-51页 |
§5-2 利用数值法计算主轴寿命 | 第51-56页 |
5-2-1 雨流计数时间历程载荷谱 | 第51-53页 |
5-2-2 构造SN曲线 | 第53-54页 |
5-2-3 利用线性累积损伤计算总寿命 | 第54-56页 |
§5-3 在剩余寿命角度分析破碎机主轴再制造 | 第56页 |
§5-4 小结 | 第56-5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总结 | 第57页 |
§6-2 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