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金属纳米颗粒掺杂玻璃的制备 | 第12-16页 |
·传统的热处理法 | 第12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2-13页 |
·离子注入法 | 第13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13-14页 |
·运用光热诱导法在玻璃中制备金属纳米颗粒 | 第14-15页 |
·辅助电场在玻璃中制备金属纳米颗粒 | 第15-16页 |
·金属纳米颗粒掺杂玻璃的性能及应用 | 第16-17页 |
·光学非线性 | 第16-17页 |
·玻璃着色 | 第17页 |
·金属纳米颗粒掺杂玻璃的的其它应用 | 第17页 |
·国内外关于铜纳米颗粒掺杂玻璃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7-18页 |
·本研究工作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20-26页 |
·主要实验原料和实验仪器、设备 | 第20-21页 |
·玻璃的制备过程 | 第21-23页 |
·配料 | 第21-22页 |
·玻璃的熔制和成型 | 第22-23页 |
·光热诱导实验 | 第23-24页 |
·紫外光照实验 | 第23页 |
·热处理实验 | 第23-24页 |
·玻璃的光吸收性能测试 | 第24页 |
·实验流程图 | 第24-26页 |
第三章 玻璃成分设计和改进 | 第26-42页 |
·玻璃成分设计 | 第26-29页 |
·玻璃成分的主要原则和指导思想 | 第26-27页 |
·影响玻璃设计的因素 | 第27-29页 |
·基础玻璃配方的设计 | 第29-32页 |
·基质玻璃系统的设计 | 第29-31页 |
·提高玻璃中Cu~+活性的考虑 | 第31-32页 |
·SiO_2-CaO-R_2O系统玻璃作为光热诱导铜纳米颗粒玻璃基体的可行性 | 第32页 |
·部分基础玻璃配方 | 第32-34页 |
·玻璃配方改进 | 第34-38页 |
·还原剂的选择 | 第34-37页 |
·着色剂的作用 | 第37-38页 |
·实验配方组成 | 第38-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热处理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的生成 | 第42-57页 |
·铜在玻璃中的着色 | 第42页 |
·玻璃中Cu~+的确定和均匀性分析 | 第42-46页 |
·玻璃中Cu~+的确定 | 第42-44页 |
·玻璃中Cu~+的均匀性分析 | 第44-46页 |
·热处理显色对铜红玻璃的铜纳米颗粒的析出的影响 | 第46-51页 |
·热处理显色温度的确定 | 第46页 |
·热处理温度和时间对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的析出影响 | 第46-49页 |
·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生成的机理分析 | 第49-51页 |
·还原剂和着色剂的加入量对玻璃着色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还原剂加入量对玻璃着色性能的影响 | 第51-53页 |
·着色剂的加入量对铜红玻璃的显色性能的影响 | 第53-54页 |
·铜红玻璃的显色和Au、Ag玻璃的不同之处 | 第54-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紫外光诱导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的形成 | 第57-75页 |
·光热诱导玻璃中铜纳米颗粒形成的可行性分析及技术关键 | 第57-59页 |
·紫外光热诱导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的形成 | 第59-71页 |
·热处理温度对紫外光诱导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的生成的影响 | 第59-62页 |
·热处理时间对紫外光诱导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的生成的影响 | 第62-66页 |
·玻璃添加剂对紫外光诱导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生成的影响 | 第66-70页 |
·紫外光诱导玻璃中铜纳米颗粒的稳定性 | 第70-71页 |
·紫外光辐照条件对辐照区域铜纳米粒子形成的影响 | 第71页 |
·紫外光诱导玻璃Cu~+的激发及铜纳米颗粒的形成机理 | 第71-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5-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