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主要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应用 | 第12-21页 |
·要素禀赋理论 | 第12-13页 |
·区域不平衡发展理论 | 第13-15页 |
·梯度推进理论 | 第14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14-15页 |
·区域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 第15-17页 |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战略 | 第17-18页 |
·西部大开发战略 | 第18页 |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 | 第18-19页 |
·中部崛起战略 | 第19-21页 |
3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第21-24页 |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第21-22页 |
·一定程度的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 第21页 |
·区域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 第21页 |
·区域差距对于欠发达地区是一种压力 | 第21页 |
·区域差距促使沉淀的生产要素流动起来 | 第21-22页 |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对宏观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 第22-24页 |
·制约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 | 第22页 |
·加剧区域经济矛盾 | 第22页 |
·影响全国大市场的形成 | 第22-23页 |
·助长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 | 第23-24页 |
4 皖与苏浙经济发展差距的总体特征 | 第24-36页 |
·国民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差距很大 | 第24页 |
·产业结构的比例关系不协调 | 第24-26页 |
·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26-27页 |
·农业总产值 | 第26页 |
·乡镇企业 | 第26-27页 |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悬殊 | 第27-28页 |
·投资结构有所偏倚 | 第28-30页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第28-29页 |
·外商投资 | 第29页 |
·投资结构 | 第29-30页 |
·城市化发展相对缓慢 | 第30-31页 |
·地区间市场发育高低程度不一 | 第31-33页 |
·外商企业和私营企业 | 第31-32页 |
·进出口贸易 | 第32-33页 |
·财政收入 | 第33页 |
·人力资本上的差距 | 第33-36页 |
·劳动者的受教育程度及教育的规模 | 第34-35页 |
·教育投资 | 第35页 |
·专业技术人员和研究开发经费 | 第35页 |
·科技成果的市场化 | 第35-36页 |
5 皖与苏浙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6-44页 |
·制度因素 | 第36-38页 |
·不同的制度环境对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 第36页 |
·不同的制度变迁成本对市场化程度的影响 | 第36-38页 |
·政策因素 | 第38-40页 |
·基础设施因素 | 第40-41页 |
·市场意识因素 | 第41页 |
·知识资本因素 | 第41-44页 |
6 缩小皖与苏浙经济发展差距的宏观政策 | 第44-49页 |
·弥补梯度推进战略的不完善性,实行战略发展新模式 | 第44-46页 |
·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 第45页 |
·在“梯度推进战略”的基础上,部署实施“T”形经济发展布局 | 第45-46页 |
·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 | 第46页 |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力量,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 第46-49页 |
·确立中央对中西部的转移支付模式 | 第46-47页 |
·完善转移支付的拨款结构 | 第47-48页 |
·适时建立转移支付的监督考评制度 | 第48-49页 |
7 缩小皖与苏浙经济发展差距的对策分析 | 第49-67页 |
·实行东向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合作 | 第49-51页 |
·东向发展战略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 第49-50页 |
·东向发展战略的内涵 | 第50-51页 |
·突出工业强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 第51-52页 |
·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 第52-57页 |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 第52-53页 |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战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 | 第53-54页 |
·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安徽乡镇企业发展 | 第54-56页 |
·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 | 第56-57页 |
·强化基础设施,构筑安徽崛起的坚实平台 | 第57-59页 |
·建设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 | 第57-58页 |
·改善城乡交通条件 | 第58页 |
·发展能源产业 | 第58页 |
·加强水利建设 | 第58-59页 |
·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提高经济外向度 | 第59页 |
·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 | 第59-60页 |
·大力发展旅游业 | 第60-62页 |
·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 第62页 |
·改变落后的思想意识,鼓励全民创业 | 第62-63页 |
·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安徽” | 第63-65页 |
·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力资本的积累 | 第65-66页 |
·落实教育超前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 | 第65页 |
·大力推广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整体文化素质 | 第65页 |
·建设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 | 第65-66页 |
·建设创新型安徽,形成加快发展新优势 | 第66-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
作者简介 | 第70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