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部分 我国诉讼调解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9-12页 |
一、我国古代的诉讼调解 | 第9-10页 |
二、抗战时期的诉讼调解 | 第10页 |
三、建国后诉讼调解制度的发展 | 第10-12页 |
第二部分 我国现行诉讼调解制度的状况及存在的不足 | 第12-20页 |
一、我国现行立法确立的诉讼调解制度 | 第12页 |
二、主要西方国家的诉讼和解制度特点 | 第12-15页 |
三、我国现行诉讼调解制度的特点及弊端 | 第15-16页 |
四、现行诉讼调解制度的衰落及成因分析 | 第16-18页 |
五、诉讼调解制度的勃兴—司法机关的积极改革探索 | 第18-20页 |
第三部分 庭外和解模式的基本内容、理论基础和现实可行性 | 第20-33页 |
一、庭外和解模式的基本内容 | 第20-21页 |
二、推出“庭外和解模式”的现实背景 | 第21-22页 |
三、实行“庭外和解模式”的理论基础和司法借鉴 | 第22-24页 |
四、对“庭外和解模式”中法官助理从事庭前准备工作及调解程序的可行性分析 | 第24-33页 |
(一) 国内有关立法和现实中审前准备工作职能 | 第24-25页 |
(二) 主要西方国家对审前准备工作具体执行主体的规定 | 第25-26页 |
(三) 将法官助理作为我国审前程序执行主体的理论和现实可行性分析 | 第26-28页 |
(四) 设置法官助理并参与审前准备程序的现实意义 | 第28-29页 |
(五) 人民法院利用法官助理在庭前准备阶段进行调解工作的现实可行性 | 第29-33页 |
第四部分 庭外和解模式运行的成效及具体运作流程 | 第33-38页 |
一、“庭外和解模式”运行成效 | 第33-34页 |
二、关于法官助理进行庭前准备阶段的调解流程 | 第34-35页 |
三、关于特邀调解员进行的调解流程 | 第35-36页 |
四、关于律师和解工作的具体规定 | 第36-37页 |
五、关于庭外和解案件的收费规定 | 第37-38页 |
第五部分 模式运行存在和遇到的问题及相应的改进建议 | 第38-42页 |
一、模式运行存在和遇到的问题 | 第38-39页 |
二、对存在和遇到问题的改进建议 | 第39-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