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Contents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嵌岩桩的几个理论问题 | 第13-16页 |
1.1.1 嵌岩桩的定义 | 第13-14页 |
1.1.2 嵌岩桩嵌岩段剪应力分布模式 | 第14页 |
1.1.3 最优嵌岩比 | 第14-15页 |
1.1.4 岩体状态的分析 | 第15页 |
1.1.5 粗糙度的影响 | 第15-16页 |
1.2 嵌岩桩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2.1 承载力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嵌岩桩沉降研究 | 第17-20页 |
1.3 单桩承载力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 第20页 |
1.4 建筑物沉降计算中的一些问题 | 第20-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嵌岩桩的承载力性能研究 | 第22-45页 |
2.1 概述 | 第22页 |
2.2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荷载传递的比较 | 第22-23页 |
2.2.1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等同 | 第22-23页 |
2.2.2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不同 | 第23页 |
2.2.3 嵌岩桩与非嵌岩桩的本质区别 | 第23页 |
2.3 荷载传递机理 | 第23-25页 |
2.4 受力性状的影响因素 | 第25-44页 |
2.4.1 土层侧阻力的影响 | 第26-28页 |
2.4.2 嵌岩段侧阻计算 | 第28-30页 |
2.4.3 嵌岩桩端阻力计算 | 第30-39页 |
2.4.4 桩长L对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39-41页 |
2.4.5 桩径D对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41-42页 |
2.4.6 桩身材料强度对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42页 |
2.4.7 泥皮对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42页 |
2.4.8 桩底沉渣对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42-43页 |
2.4.9 粗糙度对受力性状的影响 | 第43-4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第三章 嵌岩桩在竖向荷载下的沉降分析 | 第45-68页 |
3.1 桩顶沉降的组成及分析 | 第45页 |
3.2 嵌岩桩的沉降计算 | 第45-63页 |
3.2.1 等效作用分层法(桩基规范法) | 第45-46页 |
3.2.2 弹性理论法 | 第46-49页 |
3.2.3 荷载传递法 | 第49-50页 |
3.2.4 剪切变形传递法 | 第50-52页 |
3.2.5 利用位移协调法在Randolph和Wroth力学模型计算 | 第52-57页 |
3.2.6 应用弹性理论分析桩顶、桩端沉降 | 第57-59页 |
3.2.7 桩顶沉降的简化计算 | 第59-63页 |
3.3 嵌岩桩试验分析研究 | 第63-6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嵌岩桩静载试验分析 | 第68-86页 |
4.1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 | 第68-70页 |
4.1.1 试验加载装置 | 第68-69页 |
4.1.2 荷载和沉降测量仪表及其安设要求 | 第69页 |
4.1.3 试桩和锚桩(压重平台支澄)和基准桩之间的关系 | 第69-70页 |
4.1.4 加卸载与沉降观测 | 第70页 |
4.1.5 桩身测量仪表安装 | 第70页 |
4.2 嵌岩桩试验分析 | 第70-77页 |
4.2.1 试验概况 | 第71-74页 |
4.2.2 试验结果 | 第74-77页 |
4.3 试验结果分析 | 第77-84页 |
4.3.1 荷载传递性状分析 | 第77-82页 |
4.3.2 嵌岩桩的P-S曲线特性 | 第82-83页 |
4.3.3 桩顶沉降与桩端阻力关系 | 第8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 嵌岩桩的有限差分法分析 | 第86-98页 |
5.1 Flac有限差分法简介 | 第86页 |
5.2 嵌岩桩的Flac3D有限差分法分析 | 第86-95页 |
5.2.1 计算模型 | 第86-87页 |
5.2.2 计算方案及计算参数 | 第87-89页 |
5.2.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89-95页 |
5.3 Flac3D计算实例 | 第95-96页 |
5.3.1 算例1 | 第95页 |
5.3.2 算例2 | 第95-9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8-99页 |
有关问题的进一步研究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04-105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105-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