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部分 疏肝和胃丸对胃粘膜损伤组织形态学及胃粘膜血流量的影响 | 第15-24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5-18页 |
·材料 | 第15-16页 |
·方法 | 第16-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0页 |
·胃粘膜损伤指数(UI)的影响 | 第19页 |
·胃粘膜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 第19页 |
·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 | 第19-20页 |
3.讨论 | 第20-24页 |
·UI和组织形态学的改变 | 第21-22页 |
·胃粘膜血流量的改变 | 第22-24页 |
第二部分 疏肝和胃丸对大鼠血浆PGI_2及血清、胃粘膜组织PGE_2、EGF和TGF α含量的影响 | 第24-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7页 |
·动物来源、分组与造模方法 | 第2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24页 |
·放免检测样品的制备 | 第24-25页 |
·放免检测原理 | 第25页 |
·PGE_2放免的检测方法 | 第25页 |
·6-酮-前列腺素F_(1α)的检测方法 | 第25-26页 |
·EGF的放免检测方法 | 第26页 |
·TGF α的放免检测方法 | 第26-27页 |
·统计方法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28页 |
·胃粘膜组织PGE_2、血浆6-酮-前列腺素F_(1α)的比较 | 第27页 |
·胃粘膜组织和血清EGF含量的比较 | 第27-28页 |
·胃粘膜组织和血清TGF α含量的比较 | 第28页 |
3.讨论 | 第28-31页 |
·疏肝和胃丸的胃粘膜保护作用与PGE_2、PGI_2的关系 | 第28-29页 |
·疏肝和胃丸的胃粘膜保护作用与EGF、TGF α的关系 | 第29-31页 |
第三部分 疏肝和胃丸对大鼠胃粘膜组织EGFR蛋白及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31-4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动物来源、分组、造模方法 | 第31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31-32页 |
·取材方法 | 第32页 |
·免疫组化染色测定胃粘膜EGFR蛋白表达 | 第32-34页 |
·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法测定胃粘膜EGFR基因表达 | 第34-3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38页 |
·EGFR免疫组化染色测定结果 | 第36-37页 |
·胃粘膜组织内EGFRmRNA表达测定结果 | 第37-38页 |
3.讨论 | 第38-40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40-53页 |
1 动物模型的选择 | 第40-41页 |
2.中医对胃粘膜损伤及保护的理论认识 | 第41-44页 |
·"胃脘痛"病机与"气"的关系 | 第41-42页 |
·中医整体观指导下的情志-肝-胃三者之间的关系 | 第42-44页 |
3.疏肝和胃丸胃粘膜保护作用的中医理论基础 | 第44-47页 |
·方药组成 | 第44页 |
·立法选方依据 | 第44-46页 |
·现代药理研究 | 第46-47页 |
4.疏肝和胃丸胃粘膜保护作用机制 | 第47-53页 |
·增加GMBF α是疏肝和胃丸胃粘膜保护机制的中心环节 | 第48-50页 |
·提高内源性PG类物质含量是疏肝和胃丸胃粘膜保护的另一作用机制 | 第50-51页 |
·提高EGF相关肽类物质及其受体EGFR的含量,是疏肝和胃丸预防急性胃粘膜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 第51-53页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综述 | 第59-85页 |
附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