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论 | 第8-22页 |
| ·问题的缘起:现行税法无法直接适用信托行为 | 第8-16页 |
| ·信托法与传统民法的差异 | 第8-9页 |
| ·现行税法的制度特征 | 第9-11页 |
| ·现行税法直接适用信托行为产生的问题 | 第11-15页 |
| ·研究信托税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 第15-1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 第16-19页 |
| ·现状 | 第16-18页 |
| ·评价 | 第18-19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2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 第一章 信托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 | 第22-33页 |
| ·信托税法基本原则的概念 | 第22-24页 |
| ·定义 | 第22页 |
| ·特征 | 第22-24页 |
| ·信托税法基本原则的价值 | 第24-27页 |
| ·稳定信托税法的价值 | 第24页 |
| ·协调信托税法的价值 | 第24-25页 |
| ·优化信托税法的价值 | 第25-27页 |
| ·确立信托税法基本原则的依据 | 第27-30页 |
| ·信托税法基本原则的体系结构 | 第30-33页 |
| ·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 | 第31页 |
| ·实际受益者课税原则 | 第31页 |
| ·二者之间的关系 | 第31-33页 |
| 第二章 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 | 第33-43页 |
| ·信托中的形式移转及其表现 | 第33-35页 |
| ·形式移转的概念 | 第33-34页 |
| ·信托中形式移转的表现 | 第34-35页 |
| ·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的法理基础 | 第35-37页 |
| ·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在信托税法中的体现 | 第37-40页 |
| ·信托设立时委托人移转或设定财产权给受托人的行为 | 第37页 |
| ·信托行为不成立、无效、解除或撤销,委托人与受托人之间的财产移转 | 第37-38页 |
| ·信托关系存续中受托人变更时,原受托人与新受托人之间财产的移转和其它处分行为 | 第38-39页 |
| ·信托关系存续中,受托人依信托本旨交付信托财产 | 第39页 |
| ·信托关系终止时,受托人依信托本旨交付信托财产 | 第39-40页 |
| ·我国信托税法设计中对形式移转不课税原则的贯彻 | 第40-43页 |
| ·信托设立阶段 | 第40-41页 |
| ·信托存续阶段 | 第41页 |
| ·信托终止阶段 | 第41-43页 |
| 第三章 实际受益者课税原则 | 第43-61页 |
| ·实际受益者课税的概念 | 第43页 |
| ·实际受益者课税原则的法理学论证 | 第43-48页 |
| ·“两权分离”与纳税义务人的定位 | 第43-45页 |
| ·税收客体归属理论与纳税义务的分配 | 第45-48页 |
| ·实际受益者课税原则在信托税法中的体现 | 第48-51页 |
| ·所得税法 | 第48-50页 |
| ·土地税法 | 第50页 |
| ·契税法 | 第50页 |
| ·遗产与赠与税法 | 第50-51页 |
| ·实际受益者课税原则的例外 | 第51-55页 |
| ·受益人不特定或尚未存在 | 第51-52页 |
| ·信托存续中财产税的课税处理 | 第52页 |
| ·集团信托 | 第52-53页 |
| ·累积信托 | 第53页 |
| ·公益信托 | 第53-55页 |
| ·我国信托税法设计中对实际受益者课税原则的贯彻 | 第55-61页 |
| ·以实际受益人纳税为原则 | 第55-57页 |
| ·以受托人、委托人纳税或不征税为例外 | 第57-61页 |
| 结论 | 第61-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