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选题背景与目的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学术界研究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所取得的有益成果 | 第12页 |
·学术界研究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所存在的缺陷和不足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行政发展的涵义以及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形成 | 第15-25页 |
·行政发展的涵义 | 第15-17页 |
·孙中山的行政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17-25页 |
·孙中山的行政发展思想产生的背景 | 第17-18页 |
·孙中山的行政发展思想是近代中国现代化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 | 第18-19页 |
·孙中山的行政发展思想的理论渊源 | 第19-22页 |
·孙中山的行政发展思想的孕育与产生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孙中山有关行政发展的理念 | 第25-33页 |
·“人民主权”—民主行政的理念 | 第25-26页 |
·权力制约的理念 | 第26-27页 |
·依法行政的理念 | 第27-28页 |
·法律至上 | 第27-28页 |
·行政法制 | 第28页 |
·以德行政的理念 | 第28-30页 |
·道德为立国之基 | 第29页 |
·注重官吏队伍的道德建设 | 第29-30页 |
·“精英治国”—科学行政的理念 | 第30-31页 |
·主义治国的理念 | 第31-33页 |
第四章 行政发展的载体—行政组织与制度现代化 | 第33-43页 |
·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及权力分配—五权宪法思想 | 第33-36页 |
·建立独立的考试制度 | 第36-38页 |
·考试用人思想 | 第36-37页 |
·考试权独立学说 | 第37-38页 |
·建立行政监察制度 | 第38-39页 |
·监察权属于人民 | 第38页 |
·监察权独立 | 第38-39页 |
·党政分察 | 第39页 |
·地方自治—民主政治的基础 | 第39-43页 |
·中央与地方之关系—均权主义 | 第40-41页 |
·省自治 | 第41页 |
·县自治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孙中山有关行政发展的实现途径 | 第43-53页 |
·行政发展的目标设定 | 第43页 |
·革命是实现行政发展的前提 | 第43-46页 |
·行政文化的整合与重塑是实现行政发展的内在基础 | 第46-48页 |
·古为今用 | 第46-47页 |
·洋为中用 | 第47-48页 |
·人的现代化是实现行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 第48-51页 |
·培养民众的参政议政能力 | 第48-49页 |
·注重心理建设 | 第49-50页 |
·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 第50-51页 |
·“革命程序论”是实现行政发展的必经过程 | 第51-53页 |
第六章 孙中山的行政发展思想在实践中的体现 | 第53-57页 |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 第53-54页 |
·广州护法政府时期 | 第54-55页 |
·国民党改组时期 | 第55-56页 |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第56-57页 |
第七章 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评价 | 第57-67页 |
·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逻辑结构 | 第57-59页 |
·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特点、历史地位与意义 | 第59-63页 |
·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特点 | 第59-60页 |
·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意义 | 第60-63页 |
·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历史局限性及原因 | 第63-67页 |
·孙中山行政发展思想的历史局限性 | 第64-65页 |
·孙中山的行政发展思想的历史局限性的原因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奖情况 | 第76页 |